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评论分析 > 正文


没人真正知道“激浪艺术”是什么(2)

2017-02-13 11:35:10  99艺术网    参与评论()人



激浪艺术翘楚


乔治·麦素纳斯。图片来自网络
乔治·麦素纳斯。图片来自网络

激浪艺术从1962年伊始直至麦素纳斯于1978年的过早离世。麦素纳斯呼吁彻底平等的新艺术,响应其号召而来的艺术家、设计师、诗人、音乐家正如激浪艺术中所产生的作品般多种多样,而他们许多人都曾受身兼作曲家音乐家的前辈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启发。通过自身作品及魅力超凡的教学,凯奇证明了艺术和生活可流畅地相互交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欢迎在作曲上借用日常事物作为重要元素的可能性——包括周遭的噪音、听众的咳嗽声、走动声、有时甚至是向演出者的起哄声。而正因其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挖掘艺术潜力,这一点使凯奇与激浪艺术家得以共鸣。

约翰·凯奇。图片来自网络
约翰·凯奇。图片来自网络

拉蒙特·扬。图片来自网络
拉蒙特·扬。图片来自网络

兼为作曲家的艺术家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是公认的音乐极简主义创始人,而他也参与了激浪艺术。他曲目的特点是结构简约长度超常。1960年,他联同小野洋子(Yoko Ono)在后者于曼哈顿下城的工作室中组织了一系列由艺术家、舞蹈家、音乐家、作曲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后被称为“钱伯斯街阁楼系列(the Chambers Street Loft Series)”。麦素纳斯以及许多后来都参与了激浪艺术的其他艺术家也在其中。而小野洋子的工作室后来也成了创新与实验新兴艺术的中心。

《碎片(Cut Piece),1964》,由小野洋子在《小野洋子的新作(New Works of Yoko Ono)》中表演 , 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1965年3月21日。图片来自网络
《碎片(Cut Piece),1964》,由小野洋子在《小野洋子的新作(New Works of Yoko Ono)》中表演 , 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1965年3月21日。图片来自网络

1964年,小野洋子初次登台表演其重要作品《碎片(Cut Piece)》。她独坐在舞台上,身前放着一把剪刀,继而指导观众轮流上前从她身上剪下一片衣料。当形形色色的人上前照做甚而颇具攻击性时,小野洋子仍然安如磐石,面上表情波澜不兴。1966年她回忆这件事时写道:“众人不断从我身上剪下他们不喜欢的部分,直至最终只剩下我内心的一块磐石。但尽管如此,他们仍未满足,他们还想看看磐石里面是什么样。”多年来,小野洋子不断重复表演这件作品,同时也为他人的再创作打分——而这种再创作不仅在过去,未来依然会有很多人不断进行。

夏洛特·摩尔门(Charlotte Moorman)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西德亚琛的亚琛画廊表演小野洋子的《碎片》,1966年,显色打印。图片来自网络
夏洛特·摩尔门(Charlotte Moorman)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西德亚琛的亚琛画廊表演小野洋子的《碎片》,1966年,显色打印。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