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评论分析 > 正文


梁启超何以把“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的帽子送给陈师曾(3)

2017-04-13 10:20:16  澎湃新闻 作者:朱中原    参与评论()人



陈师曾书画作品

陈师曾的不朽,是一种美术精神的不朽。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异彩纷呈,大师级人物辈出,但某种程度上说,陈师曾却自有其无可替代的地位。陈师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这不仅仅缘于他的画有份量,而是他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总结者,又是中国现代美术精神的启蒙者和引领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美术大师可以有很多,但精神领袖却几乎是唯一的。我们需要傅抱石李可染,但更需要陈师曾。

陈师曾首先是文人、学问家、美术活动家和美术教育家,其次才是艺术家。作为当时的文化名流,陈师曾对中国绘画史尤其是清代绘画史的总结是开风气之先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几乎是没有过的(康有为曾有此心力,但卒未能如愿)。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尽管全书只有四万字,但仅就这部书来说,已是不同于以往的画学著作。它的体例和精神,是一种新史学,而且是美术史的新史学,这和梁启超的“新史学”精神一脉相承。

陈师曾书画作品

并且,陈师曾有《中国画是进步的》《论文人画之价值》等在二十世纪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画论。《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而作,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给予极大信心。

《论文人画之价值》一文言“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指出了传统绘画的要旨所在;在此文中,他总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此等论断至今仍极具现实意义,振聋发聩。此外,陈师曾还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这些作于二十世纪早期的论文在一个世纪之后,仍是当下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必读篇章。

陈师曾的文人画思想,比较具体地体现在他的画作中。

陈师曾四十七岁所作《佛手图》即为一证。此画简洁而不俗,书法题跋占据了极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我们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这幅画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再看看他四十一岁的一幅即兴之作《秋花奇石》,这幅画并非有多么出奇,关键是其题跋,可以说是一篇新的《兰亭序》,不妨抄录如下:

吾臂岂有鬼,林子慎勿惊。砉然笔落纸,若刀解牛声。石本无定形,初非刻意成。不用严矩矱,何须宽作程?急风扫窗牗,幻此山峥嵘。壮花肥且美,一一傍石生。揖让为主宾,微物解人情。造适不及笑,尺地胜专城。我石不辞坚,我花不辟荣。持去挂粉壁,聊为洗朝酲。丙辰孟夏于余越园斋中为林君宰平作此画。时林君为予牵纸。骤尔落笔,林君大惊愕。既成,乃知为石也。当时座客旁观,颇以为快。补缀杂卉两种,复题一诗博笑。朽道人恪记于槐堂。

陈师曾书画作品

陈师曾的文才于此可见一斑。这篇题跋的书法也非常精彩,融浓厚的书卷气与金石气于一体,结字大小错落,用笔轻重变化,墨色浓淡枯湿,浑然天成。

以上总总,都是陈师曾“朽者不朽”的种种注脚。

其实,就当时的实际地位而言,文人是远高于纯粹的艺术家的。但后来的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像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地位却远高于陈师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虽也写得不错的诗文,但他们在诗文和学问上的影响力,就当时来看,还不能说是第一流的,而陈的学问和文章,在当时则属于第一流)。

今日之美术界,也许已很难诞生陈师曾这样学问、艺术、人格皆一流的领袖人物,但是,今日中国民族美术精神之阐扬,却迫切需要“陈师曾”的出现。

(作者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梁弈文 C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