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览信息 > 正文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为“不息”(4)

2017-04-20 10:32:1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策展地图(局部)

个体是不会永生的,但是总体不会止息

根据策展人邱志杰的观点,中国艺术有很多独特之处,王羲之、苏东坡搞一场雅集,也就像现在策展人组织一场展览。雅集的时候,人们会互相合作。你留个位置,让我画兰花,我留个位置,让你画一只鸟。有时候他们互相调戏,互相出难题,我故意把石头画得密密麻麻,看你的兰花往哪里画。我写一首诗,你用我的韵,跟我唱和,我再跟你唱和。

黄庭坚题跋苏轼《黄州寒食帖》

包括卷轴也是一样,除了作品,其他地方都是题跋,董其昌、乾隆皇帝,一代代人往上写。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的后面,有黄庭坚的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说:苏东坡看到我这个字会笑,笑他不在,我在这里吹牛。

在邱志杰看来,这可以算是黄庭坚最好的字。黄庭坚写这个字的时候,他是一个美术史家,一个批评家,同时他依然还是一个书法创作者。在他之后,又有董其昌的字、文征明的字、康熙皇帝的印章。事实上,这是一场接力,这个创作永远不会停止。今天它被博物馆化了,要不然,还可以再往下写,那个卷轴会越来越长,越来越粗。这样一条卷轴,实际上就是一个群展,这个群展的艺术家跨越了一千年。

就像李白来到黄鹤楼,他摇摇头,写不出诗。为此,李白很郁闷。多年以后,他念念不忘这件事情,他必须和崔颢唱和。其实每一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对话的对象,就像高士明说的耳语的艺术史,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前人趴在耳边对他说话。对李白来说,他一定要写一首诗和崔颢应和,终于在20年以后,他写出了《登凤凰台》。

根据邱志杰的观点,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感,一种愚公移山式的,接力棒的思维,这也是中国人师承的关系,讲血脉,讲道统。个体是不会永生的,但是总体不会止息,文脉不断。

“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体都生死有命。但只要我活着,我的老师的艺术就不会死去,”邱志杰表示,“每一个作者,都是整理者、汇集者、阐释者,每一次创作,都在响应一场邀约,都在加入一个互文性的集体创造网络。同时,他也是又一个新的邀约者。”

本次中国馆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展览充满了四个艺术家的交叉合作。每个艺术家彼此之间都有合作,他们也对于南宋那两幅作品进行了回应。苏绣大师姚惠芬不仅将以精湛绝伦的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也将参与汤南南《遗忘之海》的创作。邬建安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已合作多年,在该展中将针对马远《十二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新的创作;而出生于剧场世家的汤南南与皮影大师汪天稳,来自上海金山的邬建安与苏州的姚惠芬,也将交叉产生出新作品。在这片交叉合作的网络中,传统分别由当代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所继承和阐释。这里面唯一缺失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直接合作,尽管,他们最后通过表演还是产生了合作。究其原因,所谓的民间,是基因的保存者,但它是惰性因子。学院的、当代艺术家,他们才是活性因子,他们促成了所有这些合作的重新激活和发生。

《骷髅幻戏图》(局部)姚慧芬苏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