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名家专访 > 正文


王志远谈艺术与禅:即而不著,离而不虚(4)

2015-05-20 16:41:17  滕黎  中华网书画  参与评论()人


    参禅悟道:"即而不著,离而不虚"是艺术之禅

王志远作品

    记者:《坛经》中说到五祖给惠能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时,慧能顿时彻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您认为这句话是否也是禅宗的思想要义呢?

    王志远:《坛经》里说到:"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三者为自性之体:清净、永恒、具足;后二者为自性之用:稳定、变化--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真空妙有。

    其实惠能一听,当下大悟。大悟以后他讲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一个体用的关系,对自性应该如何去把握,这才是真正开悟以后的事。他原来写那首菩提本无树的诗,大家误认为那个是开悟。如果那个都开悟了,老师就没必要继续给他讲啊,真正开悟是在老师给他讲以后。

    但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呢,实际上是惠能对自性的一个把握。佛教特别是禅宗,觉悟最根本就是对自性的认识。就是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执着原认为本身有它的自性,实际上是不自性的。比如现在拿瓶子来装饮料,这就是一个容器,但是把它冻完以后扎脑袋,把脑袋扎破了,警察拿走后说这是凶器,对吧?它是不自性的,在一定条件下是转化的,并没有不变的东西。

    但是真正的自性,要求有几个条件:清净、具足、永恒。最本质的东西是不改变的,什么是最本质的呢?就是空。所谓空,并不是虚无,什么都没有。而是不永恒,没有常恒不变的本体,这种理念本身是永恒的。所以把它贯彻到生活中,才能随缘自在,才能有平常心。否则的话,比如认为这女孩漂亮,那她能青春多少天呢?一生就那么长,应该考虑在青春时期做什么,而不是当它要跑掉的时候觉得很难过。难过也正常,但是应该在它没有跑掉的时候就知道它要跑掉,这样反倒主动了。

    记者:有位法师曾经提出了三个比较尖锐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艺术和禅可以脱离?第二,什么时候人生可以不需要禅和艺术?第三,如果人人都有了禅,或者都有了艺术,那还要人生干什么?"您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

    王志远:这个问题的背景我不太清楚,不知道最后的倾向是什么?但是从问题本身来说,这里边有不究竟的地方。如果把这些割裂开,或者混同都不对,实际上这是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过分的强调艺术、禅和人生之间的区别,我觉得是就像刚才说的,如果艺术境界或者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你的人生本来就发生了变化。

    一、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艺术之于相,应该是若即若离,因此,艺术与禅也应该是若即若离。即而不著,离而不虚,是艺术的禅,也是禅的艺术。

    二、人生有多种,虽现形为人,却当下各在六道之中。贪嗔痴的人生,即贪恋物质的人生、陷于争斗的人生、痴迷无明的人生,可以不需要禅,也不需要艺术。凡在人生中具备善根、因缘、福德的人,都需要禅和艺术。

    三、说"人人都有禅,或者都有艺术",就像说人人都是佛一样,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现实性。即便"人人都有禅,或者都有艺术",人生还是不会陷入虚无的,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或艺术应该与人生圆融无二。不要人生的禅和艺术,是虚无的禅和艺术,并非究竟;不要禅和艺术的人生,是颠倒的人生,更非究竟。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