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名家专访 > 正文


董伟成:收藏家不同于投机客,鉴定师亦不同于收藏家(2)

2015-10-09 11:48:29      参与评论()人


    “你要相信,好东西它会说话,你得听得懂才行。”董伟成先生接着拿出一个相册来,里面是与李辉丙、李国灿、张艳艳等几位鉴宝大师的合照,他一一指出当中人物给我看,间歇扶额回忆当中轶事,也一同分享给我。

    “他们都算是我的老师,我闲时读他们的鉴定口诀或者访谈,时常感到受益良多。”董伟成特别谈到,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宣德五彩的存在”命题的提出,让他印象十分深刻。中国的历史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器物承载的文明记录更是不能被忽视的,那么多传奇而短暂的朝代器物,它的秘密只会告诉有心人。

    我听了受教,也十分赞同,便说了一个先前听过的说法:“知识青年大多都只会说,鲜少有去做的,例如地上脏了,第一个批判说无人擦洗的,甚至能说到谁该擦洗上,却不能低个头自己擦去了。”

    董先生皱眉,像是不大同意用知识青年当主语,倒也没更正,只轻声道:“你说的是空谈误国吧。”

    我点头应声,又接着问:“那老师在鉴定和收藏方面有些什么轶事吗?”他默默笑了笑,听出我话题转向是要用他做对比,倒是奉承的意思了,谦虚开口只言曾见过的几个大缸、出土石碑。

    追慕高雅艺术,他对瓷器的喜爱难以言述,曾驱车700公里,深入江西农村,远至福建边境探访古代瓷器。当地传世古瓷磨损程度深,运送难度大,董伟成几天几夜作以瓷器维护整理,为中国古瓷保存做出贡献。

    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陶瓷之美,美在天人合一。他解释道“瓷器其成分之配置巧妙,加以火候烧制,一件瓷器的出世无不饱含对其天地的敬畏。”对于古瓷,他作以期待:观者在欣赏瓷器工艺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古人的精神力交接,触过它的纹理,你便能知悉千百年前某个工匠细致而温和的一生。

    董先生尤其爱青花,摸过它的胎骨,便能知晓其神采。叠指敲音,清脆醉人,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更有薄如卵体的永乐瓷,清诗有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目前对于元青花的鉴定,“眼学”仍占有主导地位。董伟成专家在器物的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包浆、有无使用痕迹等方面入手,再比较丰富的检测数据积累在鉴定方面有其独创性。他所鉴定过的瓷器无论在胎骨还是青花上都别有特点,从这两方面入手,也是他的鉴定秘术。

    入行文物鉴定,也得看机缘。董伟成幼时接触古物便会心生欢喜,启蒙书目《三国志》,为其提升史学和文学上的修为,更是奠定了深厚的民族素养。青年时期接触到古玩,凭借多年的研究和科研工作,使他成为一名有经验、有学识、以科学态度进行鉴定的老师。

    2010年,董伟成参与编撰的《鉴定秘诀元明清青花》面世出版发行。本书由王国丙主编,书中对瓷窑烧制的品种与历史及其时代特征等进行排比研究,对元明清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汇总青花鉴定中的秘诀,相互印证,解决了一些藏品的烧成机理与科学断代问题。紧接着第二本书《元明清瓷器鉴定口诀》的出版,再一次让董伟成的文物鉴定思想得到了系统的整理。

    “收藏家不同于投机客,鉴定师亦不同于收藏家。”董先生以此句来总结此次访谈。有一定欣赏能力,同时有经济准备,可以买下自己喜欢的藏品来解析它。但是更有意义的是拯救文物的初心,让那些因“不识”而的流失的回来,将那些仿制品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