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名家专访 > 正文


董伟成:收藏家不同于投机客,鉴定师亦不同于收藏家

2015-10-09 11:48:29      参与评论()人


    选择投身文化事业,是大多数有志青年在人生规划上重要的理想之一,做到成功却并不容易。文人志士,给世界精神意识作以推动力,却在执行力上难以同步。文物鉴定是一项运用传统方法分析辨识文物真伪、年代、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为此,文物鉴定者应当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工艺美术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从全面的角度来评估文物的价值。经过多年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董伟成成为了上海唯一具有评估藏品鉴定,藏品价值评估的古玩艺术品鉴定专家。

 

    7月,上海连日大雨,终于约定一个时间与董伟成老师见面。敲门抬眼,董先生坐在桌后,看见人来,立刻起身招呼。他身穿深色牛仔裤,衣着亚麻衫,精神奕奕。董先生1955年生于上海,如今60岁依然儒雅清俊,雅量和才气亦可用浮白载笔来比喻。

    他顺手将一旁的耳机仔细整好,摆在桌上后双手来接我的手中的纸稿。纸稿上是我整理了一部分他的个人经历。他翻来看看,似乎有些感慨,听闻董先生幼时照顾家弟,琐碎到吃饭穿衣,算是典型的南方人。中国南方沿海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处,海纳百川自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明,在江南文化的细腻古典之后,经历新中国建立的艰难时刻,让他有了一种韧性的柔软。这种细致和柔韧的性格,让他在古董鉴定工作中更加的适合和精确。

    董先生耐心等我摆好了录音笔、文稿、电脑和笔说可以开始的时候,他转脸问我,“你要写什么,来提问,我会尽可能配合你的。”

    我便立刻切入正题,问了些他是如何走上鉴定师这条路上的问题。

    他沉默了一下,转而问我:“你知不知道中国传统家族的传承意义?”我点头,稍稍谈了一下自己先前准备的的观点,大致意思是,传统家族的文化理想有其继承性。中国家族亲属团聚,因其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一致,形成稳固的、超越历史的社会实体。

    董先生朗声笑笑,道:“你说的是教科书上的政权大意吧,我指的是‘家国同构'。这个意义看起来比较小,如梁漱溟所曰,中国有家而无国。”见我有疑,他继续问道:“你为什么爱国?”

    我竟语塞,支吾了半天,涩然道:“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罢。”

    他也不为难我,点头道:“因为这个国家里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遇见谁都像是亲人故友。”他虽没解释,我却懂了其深意,他是长者,却不正面教导我,话留三分,让人自去思量。

    生于中国传统家族,其必然有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注重历史性和亲属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的世代传承已经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新时代,家族使命已经逐渐完成了到家族理想的追求的转变,董伟成便是这不懈追求者之一。

    董伟成先生谈及幼时经历“破四旧”,青年时期接触文物调查,目睹过无数文物因为不识其价值而流失,他深知“传承艺术、收藏天下”的深刻内涵。他双手捡了桌子上的鉴定器材,在手心握了握,“我夜晚常常睡不着,为一件瓷器在床上辗转多次,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再去看看它。”董伟成坦言,古瓷易碎,它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已是不易,如今你与它遇上,这机缘简直妙不可言。

    “你要相信,好东西它会说话,你得听得懂才行。”董伟成先生接着拿出一个相册来,里面是与李辉丙、李国灿、张艳艳等几位鉴宝大师的合照,他一一指出当中人物给我看,间歇扶额回忆当中轶事,也一同分享给我。

    “他们都算是我的老师,我闲时读他们的鉴定口诀或者访谈,时常感到受益良多。”董伟成特别谈到,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宣德五彩的存在”命题的提出,让他印象十分深刻。中国的历史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器物承载的文明记录更是不能被忽视的,那么多传奇而短暂的朝代器物,它的秘密只会告诉有心人。

    我听了受教,也十分赞同,便说了一个先前听过的说法:“知识青年大多都只会说,鲜少有去做的,例如地上脏了,第一个批判说无人擦洗的,甚至能说到谁该擦洗上,却不能低个头自己擦去了。”

    董先生皱眉,像是不大同意用知识青年当主语,倒也没更正,只轻声道:“你说的是空谈误国吧。”

    我点头应声,又接着问:“那老师在鉴定和收藏方面有些什么轶事吗?”他默默笑了笑,听出我话题转向是要用他做对比,倒是奉承的意思了,谦虚开口只言曾见过的几个大缸、出土石碑。

    追慕高雅艺术,他对瓷器的喜爱难以言述,曾驱车700公里,深入江西农村,远至福建边境探访古代瓷器。当地传世古瓷磨损程度深,运送难度大,董伟成几天几夜作以瓷器维护整理,为中国古瓷保存做出贡献。

    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陶瓷之美,美在天人合一。他解释道“瓷器其成分之配置巧妙,加以火候烧制,一件瓷器的出世无不饱含对其天地的敬畏。”对于古瓷,他作以期待:观者在欣赏瓷器工艺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古人的精神力交接,触过它的纹理,你便能知悉千百年前某个工匠细致而温和的一生。

    董先生尤其爱青花,摸过它的胎骨,便能知晓其神采。叠指敲音,清脆醉人,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更有薄如卵体的永乐瓷,清诗有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目前对于元青花的鉴定,“眼学”仍占有主导地位。董伟成专家在器物的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包浆、有无使用痕迹等方面入手,再比较丰富的检测数据积累在鉴定方面有其独创性。他所鉴定过的瓷器无论在胎骨还是青花上都别有特点,从这两方面入手,也是他的鉴定秘术。

    入行文物鉴定,也得看机缘。董伟成幼时接触古物便会心生欢喜,启蒙书目《三国志》,为其提升史学和文学上的修为,更是奠定了深厚的民族素养。青年时期接触到古玩,凭借多年的研究和科研工作,使他成为一名有经验、有学识、以科学态度进行鉴定的老师。

    2010年,董伟成参与编撰的《鉴定秘诀元明清青花》面世出版发行。本书由王国丙主编,书中对瓷窑烧制的品种与历史及其时代特征等进行排比研究,对元明清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汇总青花鉴定中的秘诀,相互印证,解决了一些藏品的烧成机理与科学断代问题。紧接着第二本书《元明清瓷器鉴定口诀》的出版,再一次让董伟成的文物鉴定思想得到了系统的整理。

    “收藏家不同于投机客,鉴定师亦不同于收藏家。”董先生以此句来总结此次访谈。有一定欣赏能力,同时有经济准备,可以买下自己喜欢的藏品来解析它。但是更有意义的是拯救文物的初心,让那些因“不识”而的流失的回来,将那些仿制品丢弃。

    “最不可辜负千载难逢的喜欢”我也为他总结了一句,他大为赞同,当即取过柜格里一件瓷器给我看,此件瓷器从甘肃出土,又千里迢迢送来,他取过鉴定工具教我如何辨识,神情欢喜。

    结束此次采访,我实感受益良多,郑重道了别,也约定若有机会定要向董先生再请教学问。我走到门口,又回头道了声再见。他应声点头,手中还扶着友人相赠的瓷器,掌骨用力,十指却轻柔相托。

董伟成

董伟成

    文博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学员、曾任澳门中信特约鉴定专家、现为上海秦汉堂拍卖有限公司常驻特约鉴定专家。董伟成性情温敛,喜爱交友,时常与友结伴去鉴赏美瓷古玩。自1985年至今,多次参与博物馆文物研究和田野考古。对文物调查、拣选、鉴定和征集工作有独特心得。同时,他主持参加了一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和塔林调查、清理勘察工作。在杂项鉴赏方面,博览群书,通过经年积累对民间古董有了相应的鉴赏把握。私人收藏家多邀请董伟成参与鉴宝,董先生性格温敛,对古玩器物鉴赏细致,在文物研究和考古专业有着良好的口碑。

    参编著作:《鉴定秘诀元明清青花》、《元明清瓷器鉴定口诀》等

(责任编辑:C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