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名家专访 > 正文


绕不过的楷书:听张志和谈书法的套路!(上)

2017-08-04 10:40:55      参与评论()人



张志和行书《清远闲放》 138cm×70cm

张志和行书《清远闲放》 138cm×70cm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志和先生自幼年临池习书,迄今近五十载,他是个真正的书法艺术的“乐之者”。《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是他历时18年的“马拉松”之作,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源自于其恩师启功先生的熏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畏惧草率,不愿苟且。”

与张老师相识多年,印象里他一直是温文尔雅、宽明仁恕之人。翻阅其著作,大抵皆秉公持论,又不失真知灼见。与其茶叙,时常听闻振聋发聩之语……

与古人打擂台:听张志和谈书法的套路!(下)

绕不过的楷书:听张志和谈书法的套路!(上)

张志和著作《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楷书是篆隶的升华,行楷的基础

滕黎(中华网书画频道主编,以下简称“滕”):张老师,您出版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对书法史以及各种书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什么您认为楷书最重要?

张志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以下简称“张”):楷书在五体(篆、隶、楷、行、草)中最重要!为什么呢?先说篆书和隶书,它们形成于楷书之前,最主要的原因,这两种字体都不是在纸张上写的。其实,篆、隶是不成熟的书法艺术,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笔画没有提按,就是一个线条,以结构搭配来体现其美感。大篆没有小篆美,小篆的结构就比较好。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进步,因为是在竹简上书写,篆书的长方形变成了隶书的扁方形,竹简上书写限制了艺术的自由表达。

钟繇《宣示表》

钟繇《宣示表》

东汉蔡伦造纸之后,在纸张上写字才更方便自由了。因为没有局限,字体也就变了。钟繇是最早想改变隶书字体,写楷书的人,主要就是纸张出现以后,按照中国人做人处事的理念,做人要端正,字也是写得方方正正为好。钟繇留下的楷书《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等,都体现出这一审美要求,但还不完善。到了王羲之才把字的美完善起来。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相隔200年时间,变革隶书、形成楷书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和探索啊。那是一个在文字书写上打破隶书规则,自由探索创新的时期,于是在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什么怪字体都有,到了北魏时期才逐渐形成魏碑这种字体;而南方也出现了很多怪字,比如《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等都写得“怪美”--又怪又美,这些都是那时的书写者自由发挥的结果。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

滕:到王羲之楷书才得以完善,这也是与他的修养高有关吧。

张:是的,还有卫夫人也是贵族。在王羲之之前,索靖、卫瓘、王氏家族中王导、王廙、王珣等很多人进行探索,王羲之在此基础上对楷书艺术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提升,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形成了他的楷书面目。

所以说,楷书是篆、隶的升华。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是点画的处理。篆书没有变化,几乎是一种线条;隶书大体有三笔;楷书有八种笔画变化,就是所谓的永字八法。

绕不过的楷书:听张志和谈书法的套路!

永字八法

滕:这是在规矩中寻求变化。

张:对,所有的美来自于变化,在变化中避免单调和重复,给人以新鲜感。所以楷书笔画的写法有八种变化,就避免了简单和重复,因为重复就会给人以单调和沉闷的感觉。

到行书和草书的时候,它是以八种变化为前提再去变。如果八法还不会,就开始千变万化,岂不乱套了?这是现在很多所谓学书法的人,甚至自称书法家的人都不懂的道理。篆隶的线条变化少,所以到纸张出现以后,人们都不愿意按照篆隶字体的规矩写字了。楷书就是在这种审美诉求中,借助于纸张材料的出现,逐渐形成的。

这是笔画方面。第二方面就是结构。从甲骨文到大篆,字形不固定,那时人们写字,可以叫做随物赋形、随形就势,那里面自然也有一种自然地美,但比较低级。到了秦代小篆出现,字的结构变为标准的长方形,艺术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书写速度极慢,极其不实用。所以,一到汉代便被隶书替代了。隶书又呈现出扁方形,这是竹简这种书写材料导致的,由于竹简纤维对毛笔书写的摩擦力产生感觉,横画和撇捺的书写被夸张了,竖画变短,所以隶书的字形,就像一个人躺在那里。到了魏碑这种字体出现,就好像人坐起来了,再到成熟的楷书,才感觉字“站立”起来了。前人说“楷书如立”,这个“立”就是在篆书和隶书基础上的另一种艺术升华。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滕:明白了。那么,为什么又说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呢?

张:楷书的基本点画和结构规律,当掌握了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线条的变化之美,和变化的规则是什么,知道结构的重心、呼应、轻重以及虚实等等是怎么回事。在你心里有一个定见之后,再去写行、草书,并灵活运用,打破楷书端庄典雅的规范而不逾矩,这样写才会产生行书和草书的美感。所以写行、草书对人的要求更高。如果忽略楷书这一步,直接进入行草书,那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滕:不写楷书直接写行草,这样容易写变形吧。

张:就像跳舞、打拳一样,如果你没有基本功是不可能做好的。下围棋、下象棋都有基本套路,最后才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写行草书也如此!

纪念启功:能与古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

启功先生赠张志和诗

滕:启功先生就特别注重结构方面的问题。

张:特别注重,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读书法史、练习书法而总结出来的。楷书在五种字体中最重要,它是篆隶的升华,是行草的基础!

知难而进,楷书是一个捷径


张志和楷书 陶渊明五言诗《饮酒》 137cm 70cm

张志和楷书 陶渊明五言诗《饮酒》 137cm×70cm

滕:在楷书之前,不仅有篆书和隶书,也有行书和草书。

张:就是篆书也有草篆,隶书又有章草,或者称之为章程书和行押书。因为人总不能老是四平八稳的写字。

滕:其实当时已经有草书这个意识了。

张:对,要写快。一般是简单记一下,或者在不庄重的时候会有这种情况。据说兵马俑就有草篆;还有在诸多《汉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隶书中的章草,就是在标准隶书的基础上写得快一点,但是,这些和我们后来所说成熟的行、草书不是一码事。

因为草书仅仅是为了快写,当然也包含了美,但是秦汉时期的行书和草书艺术高度不够。隶书由于笔法比较简单,本身的艺术性不高,所以缺乏那种摄人心魄的美的力量。真正够高度的行书是王羲之创出来的,《兰亭序》是他的代表的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滕:那么在学楷书的基础上再去学篆隶,是更简易、快捷的过程吗?

张:篆书和隶书都可以直接学,也可以这么说。我们早年都学过篆隶,那时候没有老师指导。后来也写行草,但是最后落到楷书上不走了,就一直学楷书。其原因就在于楷书难写而有滋味,所以才在楷书上停下来,下决心一定要把它学好,因为艺术本身追求的就是“难能可贵”。

人类在其他艺术门类的理念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种极致的美?看谁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果被超越,就没有价值了。就如此之难!

滕:那您也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当中。

张:从内心讲,我是一直在努力,这一生不会间断。今天你不来,我就在写字、读书。这一架书不是摆来看的,是我要读的;这些字帖不只是欣赏的,而是我要消化的。我每天读书、练字很长时间,从早到晚,而不愿意去干别的事情。

滕:现在能像您下那么大功夫的人太少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写楷书,原因也在此。

张:只要避重就轻,避难就易,这个事情就没有大意思了。如果只愿意下功夫,但是路子不对,也不可能成。所以,书法本身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书法是要跟大众沟通交流的艺术,凡是艺术都是属于大众的,你的审美必须和他人的审美有共通之处。大家达成共识才可以,你说要“曲高和寡”,可是到没有一个人来“和”的时候,这种美就失去意义了。

朱耷《草书唐耿湋题王维旧宅清源寺诗轴》 127×60.9cm 己卯(1699)前後 王方宇藏

朱耷《草书唐耿湋题王维旧宅清源寺诗轴》 127×60.9cm 己卯(1699)前後 王方宇藏

滕:那您说像八大山人的字,是不是有曲高和寡的意思?

张:八大的字很受人喜欢,像八大的画一样。因为他的绘画水平高,所以他的字就是修养问题。他绝不是专练书法,而是用绘画的理念贯穿其中,他的线条缺乏提按,但是他的结构处理有独特之处,就产生了这么一种美感,所以他是画家中的书法家,不是纯粹的书法家。元明清时期画家中的书法家不少。

滕:所以您对他的书法评价其实不是太高,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但是他有自己的美,是因为绘画的修养以及他的思想境界。

滕:而且他的美是无法模仿的,因为个人因素太强烈了啊。

张:要学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完全模仿他的字。很少有人学八大的书法,但你学了之后就会知道很容易,很快能找到窍门。而真正的艺术光靠一两个窍门不行,有很多窍门。我最近在研究行书,大有体悟,一会儿给你看看。

张旭《郎官石柱记》

张旭《郎官石柱记》

滕:好啊,那您认为学楷书到什么程度,再去写别的字体会更好?

张:其实古人都提出了标准,比如像张旭这样的草书大家,看他的楷书《郎官石柱记》,写到那个程度就可以了。就是说对楷书的点画和结构有了基本的掌握和认识,然后再去变。

其实大部分真正的草书大家都能写楷书,黄庭坚、祝允明等楷书功底都很好。只有怀素是完全不会写楷书的。那是因为他没有条件,小时候太穷了。当了僧人之后,在寺院里也没有纸张,所以基本上是在沙盘、木板、蕉叶上练字。大概也没有太多的字帖,然而他是终其一生全身心投入到草书中去写,才成就了他的草书艺术。

怀素《自叙帖》(局部)28.3×7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怀素《自叙帖》(局部)28.3×7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滕:像他这样不学楷书的人,您也会去研究和学习。

张:我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也很着迷于怀素草书的线条美、结构美,并且下过一阵子工夫临写他的《自叙帖》。他的草书境界不是从二王这个路子化出来的,是独辟蹊径,进入化境。他在《自叙帖》中说,喝了酒之后,“忽然大叫两三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写得这么好,其实艺术是有化境的,他达到一个完全不自觉的程度,一挥笔就很美。

滕:所以我看您有些线条,跟张旭、怀素也有一定的渊源。

张:年轻时特别特别着迷草书,后来才知道楷书的功夫必须下,才回头来学楷书。然后在楷书的基础上,再学行书和草书。现在,感觉到了学了行书,再拐过来再写楷书的时候,对楷书又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字如其人,只学一家受局


张志和楷书:杨慎词《临江仙》 138cm×70cm

张志和楷书:杨慎词《临江仙》 138cm×70cm

滕:现在写楷书的人,尤其写唐楷的人太少了。

张:也不少,写欧体楷书的较多。我也学过欧体,但学楷书不能只学一家,过去人常说:学三家可以自成一家,那是有道理的。

东晋时期的羊欣,他是王献之的外甥,自幼跟随舅舅学习书法,颇得王献之真传。所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但是骨力不够,比较柔弱。他写过一篇文章《采古来能书人名》,就是把自古以来能写字的人都记下来。他完全是模仿,没有创新,所以真正要有创新太困难。为什么颜柳欧赵被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都写楷书,又写出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所以书法要达到高境界,不能纯粹模仿。

滕:颜柳欧赵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张:颜柳欧赵我都学过,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各有一“眚”,就是有各自的缺陷,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我不模仿他们也是这个原因。但是要尊重每一家的美,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先把这个参透,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来表达。

赵孟頫《胆巴碑》

赵孟頫《胆巴碑》

滕:具体说一下他们的“眚”在何处?

张:比如赵孟頫的字软,是吧?在就是他的字下部比较短,就是“腿”短,楷书尤其如此。但是他的结体美同时又是无懈可击的。你想写出他这种韵味,必须要下到他那个功夫才可以,这与他的审美观念和性格有关。像颜真卿的字很大气,但是他做人的大气,但从书写技巧上看则比较简单。

滕:我记得明代杨升庵在《墨池琐录》中曾说:“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脚田舍翁耳。”

张:对,他的笔画和结构处理得比较简单,很厚重大气,但就像一个很强壮的庄稼汉一样。

颜真卿《颜勤礼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

滕:与颜真卿相对应的是柳公权的骨力,所谓“颜筋柳骨”。

张:柳体的点画非常讲究,结构紧凑,骨力凝重,你想把他这种感觉写出来,那是要经过苦练才能达到。

为什么说点画讲究呢?比如说写一竖,人家的起笔时回锋就拐一个弯,他要拐仨弯才行。这样顿挫,才能出这种效果,力量感特别强。所以为什么讲颜筋柳骨,是吧?筋都够结实了,他的字像骨头一样硬。但是你学到最后会觉得他的字是很紧凑有力道,但是现在看来不免拘谨。所以学习的时候要写得不失刚强,而洒脱一些。

柳公权《金刚经》

柳公权《金刚经》

滕:欧阳询的字感觉也收得很紧。

张:欧体有一种刀刻的感觉,不灵活,这种感觉是不好的。启功先生说他“一生师笔不师刀”,就是不主张把字写得像刻的一样。所以我们要学其精髓,不求刀刻一样的形似。要写进去,再跳出来。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滕:就是要辩证的去看。

张:对啊,都要辩证地看,再吸收一些东西。实际上每一家都是这样,有其可学之处。要从这个层面把哲理贯通,使艺术的根本规律在哲学层面体现出来,最后要还要和人性贯通。

滕:我感觉您的字比较温和,字如其人。

张:我期望的目标是把楷书写得中正、刚健;在艺术上体现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其实这些是书法的艺术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和而不同”就是要你和大家和谐相处,但是又保持个人的特点,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滕:所言极是……

张志和简介:


绕不过的楷书:听张志和谈书法的套路!(上)

(责任编辑:腾黎 CC006)

相关报道:

    
     
    

    “沁”中国:一个温暖孟加拉国的故事

    23-09-27 14:14:48“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

    耶鲁大学人类学家答疑,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农耕与定居?

    22-11-04 17:27:30农耕文明,《国家的视角中》

    1154年,人才大爆炸

    22-10-28 18:14:45科举考试,秦桧

    科举的弃儿,科学的牛人

    22-10-28 18:01:58郑和航海,李时珍

    古代对君子的要求是什么?

    22-09-23 12:36:30五代十国,周文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