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玉良:从姬妾到一代画魂的传奇女画家
民国美术,在中国整个美术史上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姿态。民国艺术家们身处在历史变革的特殊时期,承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第一次融合的责任和使命,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油画样式和多样化的西画风格。同时,作为个体的民国艺术家们,也以良好的个人气质、深厚的文化学养及优秀的艺术修为,留在后人心中以鲜活的印象和风貌。
而这个群体中,一批女性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及成功,更是为这段独特的美术史增添了一抹娇美的颜色。从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到孙多慈、唐蕴玉、贺慕群、萧淑芳,她们或求学法国,或拜师日本,都在各自的艺术体系里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绘画风格,为民国美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注入了活力。她们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来的坚守品质、出众才华以及留下的名构佳作,亦成为“民国美术”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潘玉良
潘玉良
出身卑微而铁骨铮铮的潘玉良,敢于同世俗观念相决裂,与不平命运相抗争,以顽强奋斗的精神,怀着满腔热情,醉心于对艺术的追求。她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经过超乎常人的努力,终从一个青楼弱女成为享誉国际著名的女画家。潘玉良曾两度远涉重洋到法国去探索艺术的真谛,旅欧四十余载,创造了“融中西画于一治”的独特画风,堪称是一位真正溶入西方文化的卓有成就的中国女画家。
潘玉良《非洲女人》
潘玉良作品
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2方君璧:第一位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留学的女学生
方君璧
方君璧,中国第一位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就读的女留学生,作品曾入选法国春季沙龙展。回国后她积极投身国内早期西画教育,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将所学西方技巧与中国传统精神相结合,成为我国“中西融合”的重要实践者。蔡元培在方君璧作品序言中称其“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其作品将西方绘画的写生与透视原理融入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以此顺应并创造着改良中国画的时代潮流。
方君璧
方君璧《篮春》
方君璧《蓝中繁花》
方君璧是完全的个人成就,被她暗喻的残红片片的生命,在她的笔下化成了满眼的山花烂漫。
品读方君璧的绘画是这样的一种心情:如果做其它的事情要有所节制的话,看她的作品却不用克制涌动的情感,尽可一任沉醉。而在酣畅淋漓的烂醉之后,她的作品又自有一种气势与安宁,让人最终沉静下来。
那燃烧人激情的,是她画中艳阳般出挑的色泽,金黄与粉红。那让人最终平息情感的,是她笔触之后透出的一种清澈。是的,她的画真是太大气干净了,她的教养、她的人生全在里面,是过滤了命运的凄惶之后留下的爱与美的情怀。
3关紫兰:中国闺秀油画家
关紫兰
关紫兰素有“中国闺秀油画家”之称,聪慧丽质、清雅若兰,且个性非凡,其内在的超凡气度和豪爽画风完全非同于当时一般女性画家。她是中国最早留学东洋且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女画家,从20年代起就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用笔豪放,潇洒肆意,毫无矫饰,且蕴涵着坚毅与沉雄,一派大家风范,形成融合东西方韵致、带有浪漫色彩并具有女性温情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最鲜明的两大特点是豪迈大气和澄澈率直,是中国新女性文艺运动史上不可忽视和极具研究价值的画家翘楚。
关紫兰
关紫兰《花卉》
关紫兰《花卉》
30年代上海著名杂志《良友》称她为油画家中的"佼佼者",关紫兰的成名作有《弹曼陀铃琴的姑娘》、《湖畔》、《持扇裸女》、《绿衣女孩》、《秋水伊人》、《幽》、《慈菇花》、《藤萝》、《小提琴》等。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宋子文先生也曾出席过关紫兰的油画开幕式,建国后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入选《中国油画百年图史》《中国油画图典》《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女性绘画史》大型油画册,1964年关紫兰的油画赴阿根廷展览,1972年关紫兰女士油画作品《菊花》被日本文化交流协会收藏。多幅作品被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加拿大、英国、美国画廊收藏,1986年在上海病逝,逝前为上海文史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3年关紫兰的作品《紫罗兰》参加上海文史馆建馆30周年藏画展,1995年关紫兰的作品《民国妇人》参加上海油画回顾展。
1998年3月关紫兰的作品参加北京《世纪女性艺术展》大型展览,作品多次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10月在美国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展,关紫兰的《少女》(中国美术馆收藏),在展览会中特别醒目。观者拥挤,议论纷纷,人们 对中国三十年代历史中的女油画家报以极大的兴趣,掌声不断,也感叹不已。关紫兰女士的作品九十年代在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多次以高价拍卖成功,影响巨大,关紫兰的成就终于重放光彩。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报》、《青岛日报》、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介绍过她的油画作品、中央电视台也对关紫兰女士的艺术生涯进行了全面介绍,称关紫兰是"中国早期杰出女油画家、艺术家"。
4唐蕴玉:拥有与潘玉良相伯仲的艺术才华
唐蕴玉
唐蕴玉被称为“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是中国油画前辈中少数优秀的女性画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活动于上海的唐蕴玉正逢洋画运动的兴盛时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开始其美术教育工作,并参与了上海重要西画团体“艺苑”的社团活动。为洞悉西方油画奥秘,唐蕴玉在20世纪30年代与先生郑揆一开始欧洲艺术之旅,作品曾入东京展览会和巴黎国家春季沙龙,随后凭借留日与留法的传奇经历,回国后在第一届全国美展上便展露风采,深得嘉许。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唐蕴玉的风格不断成熟,在长达半生的展览中不断向社会反映着艺术新风。
唐蕴玉
唐蕴玉《兴善寺》
唐蕴玉《瓶花》
唐蕴玉作品是以印象主义的形式语言为基础,同时又采用了表现主义的部分手法,常以抒情性的景物为创作对象,画风洗练酣畅,并无柔弱娇妩之感。她的油画创作主要受到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既不事大幅度的变形和抽象,也不似学院派式的写实主义,而是在坚持现代主义探索的同时,深谙西方传统绘画之真谛,尤其是对印象派绘画研究有素,并与当时的许多西画家一样,她对中国传统绘画发生兴趣,将表现和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融会贯通,由此形成了一种造型坚实、设色强烈,而又略具有和谐浑厚、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新近发现的唐蕴玉作品《庙宇的后院》和《瓶花》一批难得之作,证明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画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景物和静物的光色变化处理之间,糅合了色彩和图形的主观体现,增加了对象的诗意表现。
5贺慕群:用画笔勾勒属于自己的艺术词汇
贺慕群
贺慕群身世曲折,早年辗转于台湾、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定居巴黎,直至1996年回国定居。在贺慕群旅居法国三十多年间,形成了作品构成简洁、追求平面的艺术风格。贺慕群的绘画语言介于书写与制作之间,带有一种不卑不亢的艺术气质,她用最直白的线条描绘着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象--蔬菜、水果、面包,以及那些生活在困顿之中的人们,色彩铺陈优雅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克制,因此她的作品展现出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
贺慕群
贺慕群《织毛衣》
贺慕群《水果》
一切繁缛都被荡涤,只留下简洁;一切复杂都被简约,只保留单纯。作为艺术创作最珍惜的东西--单纯,自由,以及不受干扰地超凡与孤独。
贺幕群的画创造出一套只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汇,并用这套语汇在她的画面上展显出特立独行符号,从她的画中,我似乎看到她人生足迹:中国大写意的线条,南美洲大型壁画的局部再现,法国或西班牙的色彩,或许,还有中亚或北非图案中的旋律?这么多文化元素,都被简单概括在一个简洁而孤寂的画框里。
6萧淑芳:艺术成就承继了中山萧氏名门之风
萧淑芳
当代著名画家,其独具风貌的花卉兼备清新绚烂,出类拔萃。然而,她并不专攻花卉,又并非专攻水墨丹青,举凡油画、风景、静物、肖像等,无不喜爱,无所不能,对艺术方面的旨趣和学养之宽广在同一时代的女性艺术家中可谓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艺术成就承继了中山萧氏名门之风。
萧淑芳
萧淑芳《蝴蝶兰》
萧淑芳《花卉》
萧淑芳是当代著名的花卉画家,但她并不只是专攻花卉,举凡风景、静物、肖像等等,无不喜爱,无所不能。她的花卉艺术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地,是与她在艺术上广博的爱好和修养分不开的,还在青年时代,当绘事学步之初,她就注意到对绘画各门类和多种的广泛研飞。一方面从汪慎生、汤定之学花鸟山水,到齐白石家中请教笔墨之道,另一方面又及时投奔徐悲鸿之门,钻研造型基本功,同时练习油画。三十年代居英国时,又进斯莱德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同时还涉猎色粉笔和木刻等多种绘画样式,表现出她对美术的多方面的旨趣。人们都知道,她把水彩技巧有机地融入了中国画的水墨丹青,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彩墨《丁香》和水彩《丁香》这两幅作品上最明显地看来脉络。她的许多油画静物,如芍药、月季、绣球等,与后来创作的许多彩墨花卉,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萧淑芳的水彩作品色调明快,风格隽永,对于将中国水墨的意境融入西方绘画传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画坛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