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作为人质的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知道秦王想要一同天下的想法越来越明显了,燕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太子丹询问朝中的贤臣,有何对应的良策。经过一番波折,荆轲的名字出现在太子丹的耳朵。
荆轲英勇无比,而且面对盛威面不改色,冷静沉着,是个可用之才。于是太子丹接见了荆轲,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荆轲期初并不同意,他说秦王身边武士众多,很难下手,而且我们也很难接近他。
荆轲刺杀秦王的动力明显不足,荆轲与秦王无冤无仇,他的这次刺杀,都是燕子丹设计的,他收买拉拢,苦求威逼,荆轲只好答应。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士”或者“客”的必备品质。所以从荆轲本人的所处具体环境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既不是高尚的为国而死的民族大英雄,也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派,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落魄士大夫,被卷入了一场风云诡谲的政治事件,恰好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是历史选择了荆轲。
荆轲的刺秦之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前期的筹备工作相当复杂。当此之时,受到秦国大军逼近国境易水的威胁,燕国太子丹费尽心思寻觅勇敢的刺客,终于通过燕国隐士田光结识了荆轲,田光称他是“神勇”之士,可托大事。太子丹便千辛万苦寻得荆轲,托付重大职责与他。荆轲本可以轻松推掉这个委托,处于士人的操守,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语之中并无一丝一毫怨恨和不情愿,荆轲立马答应了,并向太子索要樊於期的人头,因为樊于期将军是秦国通缉的对象,如若能得到将军之头,便可取得秦王信任。樊於期也是一个忠义之士,二话没说自刎而死。
于是,荆轲便带着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太子丹事前准备的匕首、地图,出发前往秦国。然而在出发前,太子丹还怀疑荆轲的赤胆忠心,说他再犹豫不决,就将派遣13岁就杀过人的鲁莽小子秦舞阳先行上路。荆轲一听怒气冲冲呵斥了太子丹一番,接着仓促出发了。其实荆轲在临行前在等一个可以帮助他完成大业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盖聂,盖聂是当时出名的剑客,他的剑术出神入化,远在荆轲之上,只是他一向淡泊名利,神出鬼没,所以荆轲一直没能等到他,无奈只能和秦舞阳这个菜鸟一起。出发这一天的场面极为悲壮,太子和其他知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众人来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附和着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歌悲壮慷慨,令众人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