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大权在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蔡邕。蔡邕多才多艺,在当时名气很大,本质上却是典型书呆子一个。董卓身死,举国都拍手称快,唯独他跑去抚尸痛哭(裴松之注引《后汉书》说他只是在王允面前“有叹惜之音”,未抚尸痛哭)。许多人为蔡邕求情免死,都没有用。其实,天下正用人之际,王允竟不能容,以人划线,凡附卓者必诛,此乃大败笔也。
董卓原部李汜、张济、樊稠,见大势已去,上书告饶。此时的王司徒,本应审时度势,四人皆虎狼之辈,又拥有重兵,不说加以收编,至少也应采用安抚之策,稳住局面。然而王允却掷下狠话:“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大树特树对立面,导致四人率大军合围长安,十日城破,“诛允及妻子宗族十余人”,进而欲逼宫弑君,酿成“李郭之乱”。
仅有谋略机巧,没有政治家的胸襟,纵然机关算尽,只能成其一二事,断然成不了大业。陈寿作《三国志》,董卓、吕布有传,而王允无传,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出现,可见分量还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