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收藏投资 > 当代艺术 > 正文


北京798 真的已完全被商业侵蚀了吗(2)

2017-04-19 13:38:29  中国文化报    参与评论()人



从数据显示来看,艺术机构仍然是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记者几次前去798采访,发现一些稍大的画廊已经腾出地方做起了副业经营,如装饰品、咖啡餐饮、礼品店等,而原来熟悉的3818库也只剩几家画廊仍在维持经营。位于798艺术区2号院中心地段的太和艺术空间的创始人贾廷峰告诉记者:“一些艺术家和机构撤离798的原因,主要是798艺术园区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从798知名度提高后,它逐渐从纯粹的艺术区转变为商业区和旅游区,随之而来的就是房租的不断上涨。”据了解,太和空间是2009年入驻798的,在这里运营了9年,贾廷峰曾见证过它非常繁荣的发展时期,那时候不少艺术机构举办了一些很好的展览,也确实出现了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最好的当代艺术家。“然而798现在给我的感觉是杂乱的,真正有操守的、有独立艺术价值观的艺术机构越来越少了,不少空间为了生存正在出租场地。”他说。

作为一名首饰设计师的满开慧女士在798同时经营着“三版工坊”“3+3艺术空间”和一家首饰店。她告诉记者,成立于2005年的“3+3艺术空间”运营5年后由于生意不好便与人合作改成了会所。“我感觉现在798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整体艺术氛围不够而商业气息又实在浓厚,好的展览少了。我回忆了一下,以前的展览真的很好,而现在的展览商业目的性太强,作品也不行,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断层。如果把798定位成一个商业景区的话就没办法在艺术上发展了。”对于每年大幅上涨的房租,她也表示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现在慢慢适应并理解,“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规则,你不租也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进驻,798物业公司作为企业肯定也是要考虑盈利的。好在对老租户还是会有一定的优惠。”

另外一些艺术机构的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798愈演愈烈的商业进程,对画廊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客观上来说,游客多了,车也多了,道路狭窄显得拥挤,停车也变得十分困难,各种餐饮、饰品店参差不齐地坐落在画廊美术馆中间,藏家也不再愿意到这样的环境中选择艺术品,从而一些小画廊的艺术品销售也显得更加困难。

有挑战,也有机遇

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并不是798独有的问题,即便是美国最为闻名的艺术区——位于纽约的苏荷区,也并没有逃离商业化的命运。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美国苏荷区经过50多年来的发展历经了居住区、工业区、艺术区和商业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也呈现出4种不同的状态,但最终也同798之于北京一样,成为了旅游者前往纽约的必到之处。美国苏荷区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艺术园区发展到最后极有可能作为城市旅游新载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