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秒——解构电影》展览海报
2015年12月24日,在3画廊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burkhardvonharder)举办展览《24帧/秒——解构电影》。这已经是布克哈德第二次于在3画廊举办个展,2014年,在3画廊教堂空间曾以超宽幅银幕展出布克哈德用7年时间,拍摄的长达16个小时的电影《德国疤痕》,一时引起震动!
这一次,布克哈德的《24帧/秒——解构电影》则是另外一种新鲜视野。其中,一个重要的作品是布克哈德用一部中国90年代初的电影解构出的一件长达41米,高1.1米的“未命名电影卷轴#1”。布克哈德将这部电影还原成静止的画面进行拆解,每秒24帧图像逐帧排列,采用300dpi(分辨率),形成共计47亿像素的18万幅图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像拆解机器零件一样拆解了一部电影,把活动的影像还原回静止的视觉画面,每秒24帧图像,一部电影拆解下来形成铺天盖地的抽象图案。在高帧率电影风行的当代,甚至连一直被称为“24格真理”每秒24帧的电影都已经被人们嫌弃画面模糊了,布克哈德重新来解构电影,仿佛要再现麦布里奇24架相机拍摄骏马连续奔腾的笨拙时代。
在电影内部解构,按照电影发轫之初的内在法则去阅读电影,这当然不是又回到电影原点,而是在展开它内部的张力,唤起新的边界和活力,在技术的后果中思考习以为常的惯性不会再去思考的东西。可以说,这种解构的方式深入到一部电影的肌理,让人注意到无比精细的内在。有点类似对电影的绝妙而独特的研究文本,细致入微,又淋漓尽致的“再次创作”。策展人棉布说,布克哈德的解构方式是德里达式的。太恰当不过!
艺术家媒体见面会
影像作品展示
作为电影导演,图像与时间,视觉与动态,是布克哈德的基本语法,在建构与解构之间,自由来回。也正是在这种交错的研究方式,布克哈德使观众对电影有了更加透彻和明确理解的可能,在“再次创作”上生发出新的抽象贡献:在时间的牵制下,铺天盖地的帧图画面形成克制而又不呆滞的抽象画面,不同于波洛克的行动主义抽象,却是时间与技术精准的抽象。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 窗边的女孩 爱尔兰系列 180x220 1987 透明胶片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床边的女孩,爱尔兰系列 180x220 1987 透明胶片
布克哈德还有一些摄影作品,不同于瞬时的记录,而是过去场景的还原。例如《合同》,说的是年幼时他爸爸让他签署一份类似遗嘱的合同。岁月早已过去,不可能倒回,布克哈德却以蜡像的方式还原了那时情境,然后再来拍摄……这种营造自然杂糅了记忆和情绪,甚至有种与消失抗衡的力量,似乎是艺术家再生时间的许诺,保护踪迹的创作。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出生老式贵族家庭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完成自己的陈述责任。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合同 180x220 2004 透明胶片
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月24日。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集体迁徙,错误运动系列 180x220 2003 透明胶片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廊桥 西柏林 美国系列 180x220 2001 透明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