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生活艺术 > 摄影艺术 > 正文


黑白影像抹去时空印记 用光影明暗化俗世入虚空

2017-05-24 10:05:38    艺术与设计  参与评论()人



德克・布拉克曼(Dirk Braeckman)于1958 年出生在比利时埃克洛,早年毕业于根特皇家美术学院,1980 年代以粗砺的自我肖像作品崭露头角。

自 90 年代初期开始,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退居次位,艺术创作转向沉静而内敛的个人表达,作品中经常出现楼梯、走廊、沙发、窗帘等仪式感强烈的私密室内景,风格独具。

近 20 年来,布拉克曼执着于突破物理摄影常规,拓展镜头、底片及冲印技术细微表现的可能性。他的黑白影像往往抹去具体时空的所指,拒绝纪实或叙事性的外向诉求,似乎籍着光影的明暗虚实遁出俗世日常,幽然化入暧昧而错综的个人意识表达玄境,带给观者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布拉克曼曾说,“我从不为了记录而记录,我在乎的是记录时所发生的一切。”拍什么对他而言并非首要,重要的是摄影的方式。

他在个人生活中随时随地按下快门,每张照片的构图都出自当下的灵感直觉;他从不事先勘景或细致准备,有时甚至翻拍自己的前作或杂志、网络上的图片。拍完的胶卷底片很可能束之高阁,或者索性裸露在常态环境下任凭岁月洗礼;他日若有幸冲印出来,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就自然留下痕迹,具象为作品的一部分。

暗房工作更是布拉克曼创作的关键。他时常在不同时间将同一底片洗印出三至五个版本,即时的光度和温湿度、曝光的控制、所用的纸张质地,乃至心情的好坏,一切因素皆发挥作用,整合而成独一无二的影像。

布拉克曼不羁的创作方式及对摄影成像全程若即若离的掌控,解构了罗兰・巴特曾倾心诠释的快门瞬间。在数码技术发达的今天,他仍旧和传统介质保持实验性互动,深入发掘和展现摄影这门瞬时艺术的广阔表现潜能。

逼仄楼梯上的男人、相拥的赤裸女体、幽暗的室内景或局部片断特写――时间似被剪断,空间亦无名,无人知晓画面中的前因后果。完整性的缺失和光影烘托出的隐秘氛围,骤然生出扣人心弦的悬念感,紧紧抓住观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布拉克曼的作品中由复古黑白色调所具象化的断裂和暧昧,或可比拟上世纪初法国摄影大师欧仁・阿杰(Eugène Atget)镜头下巴黎的无人街景,本雅明曾在《摄影小史》中将后者描述为潜在的犯罪现场照片。

评论家卢克・桑特(Luc Sante)就评价布拉克曼的作品中充溢着一种紧张的胁迫气氛,好似相框外总有一只不断滴答倒数的定时炸弹,让人疑心并且不安。这种观看时的窒息感诱导出迷失、惆怅和孤独的悲观情绪,而笼统的不确定性却又让人不禁对画中时空的未来产生期待。

但艺术家本人对这种种解读不以为然。他说,“我的创作主题其实都是自传性质的。尽管所拍内容并非直接关乎我本人,但一切都来自我即刻身处的环境。我用作品关照自身,关照我的生活,以此为起点,试图创作一些普世的图像。”

布拉克曼通过对光影的大肆运用直白地暴露了他的创作痕迹。比如,相机闪光灯在木制家具、瓷砖地面或皮质沙发上明目张胆地留下反光,昭示了拍摄者的空间方位,人造光源的坦然存在更表明其摄影绝非对现实的简单再现。

一头如丝长发呼应了绢纸的纤纤质感,人物的面部却被黑影笼罩、留在画外,然而发丝上清晰的反光点及时提醒着观者,这其实是艺术家对自己旧作的一次下意识翻拍。艺术家的身体与手中的相机融为一体,以自身的存在(光点)及不规则的构图硬生生间离于彼时周遭。

仿佛海德格尔所言,他被“扔进”现实世界,惊见其间自己的拙作,在局促中惶惶然按下快门。而作品的视觉表达却顿时丰盈起来,生动地辟出一个自导自演的反思性空间。

将纵深“压缩”在二维照片的表面,自然靠的是暗房工夫。布拉克曼求学时曾在父母的烟草工厂的工作间里自建了一个暗房。他至今仍然将其珍视为一个无限自由的避世之地。暗房中昏暗的灯光、轻轻鼓着气泡的水流,甚至弥漫着刺鼻化学气味的空气,都是布拉克曼艺术实践过程中自我实现的迷幻剂。

转瞬即逝的快门瞬间在暗房内得到延伸和把玩,他实验性地拆解摄影时空,在胶片颗粒噪声形成的薄暮中尽显微妙的黑灰白色调渐变,和愈加细微的表现差异。

6 X 6

Beaufort

彩色

Sisyphe


首页上一页...16171819 19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