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藏趣轶闻 > 正文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

2016-02-12 18:23:2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留给了世人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瑰宝。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悄悄的消失。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像年画、皮影、吹糖人、撕纸、绢花、微雕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1

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 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2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之一种工艺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3

捏面人:也称“面塑”。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4

绢花:也称“京花儿”,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手工艺品。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5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6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7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

细数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8

毛猴:是一种三四厘米高的工艺品,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细绒毛,通体稍有些透明,乍一看,还以为是真毛猴儿的标本,其实,它只是一种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手工艺品。毛猴是用蝉蜕(知了壳)和辛夷(玉兰花骨朵)制成的。制作时用带有绒毛的辛夷做身子,截取蝉蜕的头和爪子粘连上去,便能创作出千姿百态、别有风趣的毛猴来。

(责任编辑: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