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藏趣轶闻 > 正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餐饮带你了解北宋末社会状况(4)

2017-04-13 10:49:59  金投收藏网    参与评论()人



清明节也是做生意和打拼的日子。随着北宋商业经济的发展,开封城出现了一大批平民阶层,餐饮与他们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画中多处有对饮或互邀的商贩。在“十千脚店”门外,一个店小二单手托着两只大碗跑定点外卖。在画卷后部的十字路口,也有一个送外卖的小伙计提着温酒的明炉和酒壶。这说明买卖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虽没工夫进店用膳,但不愿放弃吃热乎食的习惯。画中还有头戴冠子的媒婆坐轿前往茶馆,她们常常在那里参与决定男女们的终身大事。饭馆酒肆里的吃客都是二三人对坐,因为按大宋刑律,不得聚众饮酒,以防滋事。

对流民来说,清明节意味着青黄不接快到头了,他们纷纷拿着扁担到城里找零活。画中老树下坐着一个歇息的汉子,一说是乞丐,其实他比乞丐的运气好多了,他找到了活计,在他身旁停着一副精美的食盒担,这是要送到某个富贵人家的清明节点心。他瘦得皮包骨,面对富家美食,更是饥饿难耐(图⑦)。在一家破茶肆门口也站着一个流民,他穷得连个简单的巾帽都没有,身旁放着一副空空的挑子,快到晌午了,还找不到活干,他渴望进店喝碗茶,像这样的小铺,一碗粗茶只需一文钱,他光着膀子也没有摸出一个子儿。更贫困的是流浪儿,平桥上两个小乞丐缠住了观水的儒生,一个儒生似乎怕弄脏他的白衣,远远地递给小乞丐一文钱(图⑧)。宋徽宗宣扬“丰亨豫大”的太平盛世,为救助乞丐搭了一些粥棚,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北宋末的丐民问题。画家借用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把“赤贫”二字诠释得入木三分。

充满悲天悯人情怀的张择端仅借画一个“食”字,就把开封城的繁华与贫穷展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难怪元代文人李祁在跋文里提出该图“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他的五世孙李东阳跋文“独从忧乐感兴衰”。明代文人邵宝的跋文被裁,被抄录在《式古堂书画会考》里,他“反复展阅”,使他“洞心骇目”“触目警心”,认为该图的主题是“明盛忧危之志”。张择端从生活细节入手,给我们留下一个形象地认知北宋末社会的窗口。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梁弈文 C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