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就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历史人物
更多 +商鞅变法野史趣闻
更多 +秦国商鞅变法:商鞅两次变法的内容有何不同?
导读: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 <详细>
揭秘:商鞅为何会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商鞅变法(资料图)本文摘自《风流去》,鲍鹏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 <详细>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导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 <详细>
浏览更多春秋战国野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