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拍卖行情 > 正文


名人书札拍卖频现高价:家书依旧抵万金(5)

2015-08-21 10:03:58  深圳商报    参与评论()人


    新闻链接

    不同时代的 尺牍特点

李济深致张学良信札(之一)。(资料图片)

    根据文化学者郑诗亮在《尺牍浅说》中的梳理,尺牍从春秋战国流传到晚清民国的过程中,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之际,尺牍往来多属公事性质,涉及政治军事要务,内容以论说为主,较少掺杂个人的感情成分。等到秦朝以后,私人性质的尺牍越来越流行。东西两汉,留下了不少名作,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李陵《答苏武书》。

    到了魏晋南北朝,进入文体自觉时代,尺牍的风格为之一变。一派借助方兴未艾的骈文,或描摹山水,或申说事理。前者的代表是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吴均《与朱元思书》。后者的代表则是丘迟《与陈伯之书》和徐陵《与杨愔书》。另一派则意气娴雅,行文信笔所至,情趣盎然。如曹丕《与群臣论粳稻书》。

    及至唐宋,尺牍的范围逐渐变窄了。一方面,是因为韩愈、柳宗元等人,把日常书信当载道的文章来作,豪气多而逸致少,言志多而言情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轼、黄庭坚致力于尺牍,写得既多且好,而且首次将尺牍编入自家文集中。这样一来,苏黄二人的短简小札,就成了后世尺牍的典范。

    明清以降,尺牍文学极大繁荣,坊间书商也大量翻刻尺牍文集。无论是标榜性灵的小品,还是号称新体的家书,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而在博闻强识的清朝学者手中,尺牍成了他们交流论学心得的有力工具,自然,信件往还之间,少不了骈四俪六,引经据典。到了这个时候,尺牍的规范也发展到了最森严的地步,对格式要求极严。

    晚清的书仪规范最严,民国加以继承而稍有变化。一篇正式的尺牍,除开正文,至少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署名。措辞、程式随人际关系的亲疏尊卑,涉及事项的轻重缓急各有不同。而措辞是否恰当,程式是否谨严,则直接反映了写信的人的文化修养。

    据介绍,在晚清民国时,流行三本尺牍入门书: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和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学尺牍多半从前两本书入手;层次高一点的,就学《小仓山房尺牍》,但到底还是前两种最流行。

(责任编辑:C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