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特别推介 > 正文


著名画家陈冬至(2)

2016-04-27 11:41:26    中华网书画  参与评论()人


《李白听琴图》

《李白听琴图》

陈冬至目前的古装人物写意风格,是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我们对照其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作品,差异之大,令人吃惊。风格上的前后差别,正反映着画家认识上的前后差别,这不仅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画家摆脱了政治服务的框框约束,拥有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更重要的是陈冬至数十年中对中国艺术之精神,以及哲学、诗词、古文、史学广为探索,获得了极深的体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所创作的线描作品《镜花缘》、《黄头郎》、《离骚》等,即是这种认识体悟的初期成果。这时他已摒弃了上世纪60年代只注重素描明暗关系的做法,而专注于线条笔法的表现,并通过笔线探索中国人物画的高古品格渊源。同时他研究汉隶、汉简、章草等书法,从中摄取具有永恒审美意义的“古意”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他终于拓展出一种淳厚苍浑、古趣盎然而又散发着当代意趣的大写意古装人物画。

《涸辙之鲋》

《涸辙之鲋》

冬至先生之所以选择历史古装人物作为他的创作题材,这与他多年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感动着他。比如《离骚》等楚辞;李贺、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蒲松龄的《聊斋》,皆一次次使他激动,使他销魂。而其中所含的深邃文化,使他憣然深悟,渐进乎道。于是他又探赜索隐,研究《老子》、《庄子》、禅学,以及王阳明心学,遂至心胸豁然有通,而于天人之旨深有所得。俯视尘世,真有“齐烟九点”之叹。于是他以充满仁厚和平常之心的笔墨,去描绘这些千古哲人,阐发他们的深旨,刻画其作品中的形象,借以抒写心怀,寄托人格,并表达自己的心得感受。

《李贺觅句图》

《李贺觅句图》

就题材内容而言,陈冬至古装历史人物画主要包含四类:

第一类是描绘历史哲学大师,反映他们的历史生活和悟道生涯。如《老子》、《庄周梦蝶》、《谭峭》、《东坡赏竹》、《王阳明格竹图》等。其《老子》图写老子李聃骑牛而行,右边题云:“老子者,道家之创始者也。著玄玄道德五千言,为芸芸众生开众妙之门,真千古之奇书也。吾今为老子造像,以寄仰止之意。”左上部又题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青天。吾今见老子者,其犹龙也。’子之言甚是也,千秋万代能透解老子者,几人耶?”这是对春秋时代道家学派开创人老子的哲学深刻体悟后的具体表白,没有对《老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发出如此感慨。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伟大奠基人,然而近代被一些受西学影响的哲学史家曲解成唯心主义。故此图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又如《王阳明格竹图》,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坐于竹林间,睨视青竹。题云:“王阳明格竹图。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遂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有致良知之说、知行合一之说生焉,史称阳明学派。其学说大行于明季,且远播海外,日本、高丽影响最深。”阳明学派亦称“心学”,主旨在开发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和主观能动力(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先进的学派,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此图表现了冬至先生研究心学的感受,内容表达亦可谓深入浅出。其他如《谭峭》、《庄周梦蝶》等图,皆深含哲理,体现着冬至先生哲学体悟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