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特别推介 > 正文


“梧桐制琴”传承人李朝阳:为梧桐古琴正名者(2)

2016-12-14 12:21:53    中华网书画  参与评论()人



泡桐由于生长周期短,时间久了确实会出现音色发空或者过于响亮,乃至开裂的问题,这让李朝阳感到惋惜和痛心。从此,一直萦绕在李朝阳心里的一件事就是:古人可以用桐木做出如此多的良琴,难道现代人就真的不能用梧桐木做出好琴来吗?况且,家乡伏牛山区本来就盛产桐木和好漆,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做出真正的梧桐木古琴呢?

2007年,在潜心与古琴名家张以秋学习制琴一年之后,李朝阳决定回乡开始自制古琴之路。

彼时的李朝阳,充满信心:家乡盛产真正的桐木和好漆,加上自己多年来在古琴界耳濡目染和钻研学习形成的对古琴音色的独特审美和判断。自小在在一方梧桐山水长大,独步山林,当如鱼得水。

然而,由于历史的因素,多年来真正的梧桐制琴工艺未得到真正的传承,一切都需要重新摸索,这让李朝阳吃尽了苦头:

做琴伊始,由于没有名气,也没有精力推广自己的古琴,他的古琴毫无销售。于是,迫不得已,他只能一边靠种地买菜甚至买西瓜谋生,一边继续坚持摸索制琴之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朝阳承受了来自很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家人不是很理解;还更多来自于村邻的嘲讽乃至辱骂:都做得什么东西啊,不认识;也有不少人出于好意奉劝他:这个东西当爱好还行,要是当个安身立命的事情做,难!还不如去干点正事,哪怕一天只挣几十块,也比这个强——这上有老,下有小的,至少还能养家糊口啊。

回想起那段时光,李朝阳自己也都觉得痛苦,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但是他始终坚信一点:只要能做出好琴,不会没饭吃的。

一个斫琴师的传奇:最后所剩的6套琴弦

李朝阳的制琴之路,就在这样的煎熬中慢慢地酝酿沉淀。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他的背水一战:他用最后的6套琴弦做成了6张琴,然后带着琴孤独北上京城,在不认识任何乐器销售商的情况下,直奔琉璃厂乐器店看有无人能帮他卖掉他的琴。最后,经过一番辛苦努力,终于有个叫魔音堂的乐器店愿意代销他的古琴。

店主看中了一张焦叶琴,开价2000,预付1000。结果现金不够,给了900。李朝阳说:那时他就觉得,给900也行,不然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最重要的是,他又可以做琴了。

李朝阳说接下来说的一番话更是让人感受了这个北方男子的那份淳朴和韧劲,他平静地说到:有了那900块钱,我又可以买琴弦和其它一些小配件了。因为家里桐木和好漆都不缺,那些常规的工具也都有的。

苦心孤诣,终得梧桐斫琴之道

李朝阳:为梧桐古琴正名者

但是,制琴之路的艰辛远未到此结束:李朝阳初期的琴由于对梧桐木材的处理尚未有足够的经验,返修率极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少琴的返修率都达到100-200%。也就是说,他不少的琴需要重做。控制不住高居不下的返修率,他的成本消耗也日趋增加,因此仍然举步维艰。

这是由于梧桐的特点决定的:梧桐木的特性就是容易开裂、性脆,宁折不弯,直接就断、蛀虫厉害,有时直接从琴面滚出来。

以上这些对于制琴来说相当致命的问题,虽无现成的文献资料等可供参考,亦找寻不到无通透这一切问题的师傅可以请教,李朝阳矢志不移,经过与木匠等传统匠人的多方请教和孜孜不倦的反复试验,终于顺利解决了以上这些难关。

解决了以上物理层面的梧桐古琴,音色愈加唯美。这也让李朝阳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音色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