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艺界人物 > 正文


潘玉良的传奇色彩:早中期的艰辛艺术之路(2)

2015-01-27 10:39:22  深圳商报    参与评论()人


    回国十年

    1928年,潘玉良在意大利时正逢刘海粟访问罗马,刘聘请她回国任教,于是她结束了8年的留欧生活。潘玉良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美专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美术,并举办了5次画展,出版了《潘玉良画集》。在1929年全国首届美展上,她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这段时间,她的作品以油画和素描为多,有描绘她眼中所见的人、景,也有她心中的理想世界。这些作品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简洁、构图庄重的特点,表现出古典主义的严谨画风和学院派绘画的风格。这是潘玉良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的足迹和见证,为她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玉良画作《祼女》。

    1929年潘玉良参加首届全国美展的作品粉笔画《顾影》被称为“本展写实最优之作品”。画中人物披着黑色长发,坐在桌边低头面对手握的一面小镜子沉思。此时潘玉良正处于世人流言蜚语的攻击之中,别人对她不理解和轻视,使她内心备受折磨。这幅画中画家或许是想向人们传递一种复杂情绪,有对人生际遇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痛惜,在怅惘中透出自强自爱。这种情绪如同作品中似笑非笑的神态。

    创作于1930年的作品《春》是区别于画家平日写生作品的,是她根据想象创作的浪漫主义题材作品。与这幅画同样题材的还有另外一幅作品《春之歌》。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在最初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画风里融进了更具感情色彩的印象主义风格的技法,同时放松了对具体形体的把握,融入了东方绘画的一些元素,从而尝试找到自己的技法语言。画面没有明确的透视关系,与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相似,色彩新鲜,气氛轻妙,传达出生命的喜悦与欢娱。此时潘玉良从巴黎学成回国后,在两地任教,家庭生活稳定,生活与事业都一片明媚,有创作的热情,充满对艺术的渴求。坚强的个性使她暂时忘却人生的不如意,这两幅作品应当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美满的一段时光的写照。

    1932年完成的现实主义作品《我的家庭》,为画家的家庭肖像画。作品构图饱满,安排巧妙,画家位于画面的中心,齐耳短发,身着碎花连衣裙,拿着画笔与调色盘望着画外,面对着镜子写生,潘赞化和他的儿子站在身后观看她作画。用一家三口人做创作题材反映出家在潘玉良心中的重要地位。归国近十年的时光,潘玉良的创作非常丰富。她的创作源于内心情感世界的敏感和深沉,她要用她的画作来对抗不公正的命运。她的自画像中常常展露出倔强的眼神和线条坚毅的嘴唇,传达出她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图像,这种以自身作为对象来表述,包含了作者对自我的期许和评价,也包含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和际遇的观察和认识。女性艺术家对自身题材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有着自我诉求的创作欲望。她早期的自画像神色平淡并没有哀伤的情绪,但画面的色调却是灰暗的。也因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作品展现画家不同的情感世界,表达她对生活以及所经历磨难的认识与理解,与众不同。

    可见,她早期的作品主要受印象派画风的影响,色彩上注重环境色和光源色,强调在特定环境中物体与外光色彩间的关系,笔触厚重,注意渲染画面整体的色彩氛围,有时突出色彩关系而忽略准确造型。她认为:“色彩是画家眼中的艺术感觉,观察对象不能只注重其固有色,而要有塑造和表现,并赋予大胆的想象,使之拥有一种感染力。”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