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在民间流传极广泛,影响十分大,传说的作者亦甚多,作者用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两件事自勉,同时又激励了一代代为梦想不停付出追逐的人。
卧薪尝胆,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的一段历史,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忍辱负重十数载,坚定不移要灭吴的越国君主的形象,好像只要打上了“忍辱负重”的标签,他们都是英雄。但是这样的评价未免太过片面,毕竟在勾践之前,如果站在夫差的角度,他攻击越国也没什么错,因为他也是为了给吴国复仇而来。而现在,为什么会有一种声音认为,勾践其实是一个小人?
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勾践灭吴并不是为了“复国”,越国并不存在要复国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没有被灭国。勾践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春秋虽然和战国总是会被放在一起提及,但是,这两个时期的习惯却是不一样的,在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方面。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但是打仗归打仗,一般来说,就算把你打到残废,也会留你一口气,不会直接断了生路,也就是灭国。然而战国时期,战争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灭国,相比之下,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君子之战,战国时期就有些野蛮的意思了。所以,春秋时的越国勾践,他并没有被灭国,也就不存在“复国”一说,顶多就是恢复国力,而不是重新建国。
勾践和夫差两人之间的恩怨,还要从勾践的父亲说起。勾践父亲,越王允常经常与吴国君主阖闾交战,允常死后,勾践挫败了执掌大权的大臣们的阴谋,这才得以继承王位,这个时候吴国听说允常之死,吴国阖闾就逮着机会要好好收拾下越国,于是兴兵伐越。允常的儿子勾践,便使用死士挑战吴国,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嘴里大声呼喊着自刎而死,吴国的军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仗都吓傻了,纷纷围观越军的奇葩举动,趁着吴国不注意,越国便射伤了吴王阖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