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经过了李俚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后来秦国也进行了变法,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了两次大范围大力度的改革,秦国追上了魏国的脚步,也成为了强国。同时,齐国在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统治下,东征西战,国土增加了不少,齐国的国力也增加了很多,成为了另一个强国,甚至还能够两次战胜魏国。不过,后来齐国太能作了,仗着自己国家的国力强大,就到处欺负人,还插手其他国家的内政,导致了各诸侯国的不满,最终,因为贪心过大,独吞了宋国,而招来了五国合纵的攻击,被连夺七十几座城池,只剩下了两座城,可以说是差一点就灭国了的。就因为这件事,齐国国力迅速下降,沦为了二等国家。再来说魏国,魏国算是老牌的强国,但是自从李俚变法之后就没有什么出色的政治改革了,所以,一直平平淡淡的,逐渐被后来的赵国取代。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迅速提高,成为能够一举消灭困扰了赵国几百年的中山国,从此发兵在外再无隐患。
也就是说,战国的七个国家之中只有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算是强国。韩国、燕国、楚国我们就不多说了,他们一直都没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虽说赵国进行了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方面不如秦国,况且人家秦国已经变法了这么多年了,一整套体系已经完全成熟了,经过几代帝王的精心维护,秦国的国力已经足够称霸一方了。所以说,赵国的国力总体上来说还是比秦国差了点。别小看这一点,有时候就是这一点点最后影响了全部大局的。
赵括在接受命令的时候,赵军本来就处于连连战败而闭守不出的状态,和秦军对峙了长达三年时间。面对秦军的叫嚣,赵军不敢开门应战,长久下去,赵军的军心就会动摇。人就是这样,失败的次数多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的。赵国士兵们难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赵括刚到长平,还没有熟悉长平的地形、手下的将军们以及对方的战略风格。说白了就是还没有得到军心,这样的情况下打仗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更何况对方还是杀神白起,想赢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赵括的失败不全是因为他指挥不当,能够被饿了四十多天,还那么有纪律的军队,就是白起也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