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日本发兵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和历史上很多次战役一样,朝廷上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人物。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并不赞同对日战争,因为中国国力虚弱。而李鸿藻则与翁同龢站在一个方向,坚决支持光绪帝主站。因为两人势力较之李鸿章等人更大,最后李鸿章、西太后等人选择了妥协退让,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结局,自然是失败了的。此次战争的失败,面对清廷的求和,日本提出了《马关条约》中的各项不能忍受的条件,其中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割让澎湖、台湾、辽东半岛等大片土地与日本。
尽管这条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李鸿藻和翁同龢主张暂缓批准。但是面对日本的强悍军力,最终清政府选择了退让,《马关条约》签订。
此事过后,李鸿藻又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充乡试、会试、殿试等阅卷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李鸿藻因病乞归,没有多久便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为其上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李鸿藻
李鸿藻,晚清名臣,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97年,世代名宦世家出身,直隶高阳人,字兰孙,号石孙,咸丰二年进士。李鸿藻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清朝这个时期内外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时局具有很大影响。他是同治光绪两朝的清流派领袖,是晚清时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李鸿藻是世代名宦家庭出生,祖辈在明清两朝都有亲人在朝廷担任重职。有这样一个官宦家庭的背景,使得李鸿藻能够自幼就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这对日后科举入仕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李鸿藻本人聪慧过人。据历史记载,李鸿藻十七岁的时候中秀才,二十四岁的时候中举人,二十五岁的时候就进士及第,此后进入朝廷,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多年的为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