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科举考试,是选取官员的最主要途径。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为的就是能一朝金榜题名,此后光宗耀祖。国家官员就只有那么多,空出的职位也只有那么一点,自然选择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科举考试,比之今日的高考还要残酷,还要困难。俗话说的好,“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岁考中进士都还算年轻的了,更何况,李鸿藻二十五岁就进士及第。除了家庭教育,与他本人的才智也离不开关系。
李鸿藻是一位彻底的爱国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官员。李鸿章所处的同治、光绪年间,清廷步步维艰,内外交困。那个时候,正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时代,西方列强、日本、沙俄对中国虎视眈眈,恨不能将中国给一口吞掉。
这些贪婪的国家,抓准时机就策划侵略中国。面对如此诡谲艰难的局势,李鸿藻能不畏强暴,在战争中坚决支持主站,反对屈辱求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非常难得的。
不同于当时许多朝廷官员,一心只顾私利,贪婪腐败,败坏朝政。李鸿藻作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严肃朝政,整治纲纪,“持躬俭约,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多端士”。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可以说是一位清流好官。
李鸿藻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在时局如此困难,中国受到列强环伺的时候,当时的慈禧太后还想要挪动国库钱银,重修圆明园。李鸿藻面对最高统治者的要求,仍然能站在民族大义上坚决反对,指出“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阻止重修圆明园的计划。
而在冀中河间地区发生大灾的时候,呼吁朝廷官员募捐助赈,其身体力行捐银五百两。虽然这笔钱银对于大灾中的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像他这种慷慨解囊,救助百姓的官员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