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藏趣轶闻 > 正文


石耘:张伯驹与《游春图》的传奇故事

2014-12-23 17:29:31   《文史精华》    参与评论()人


    张伯驹一生收藏了许多书画珍品,其中收购《游春图》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石耘:张伯驹与《游春图》的传奇故事

张伯驹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长春的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也有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至1946年初,故宫散失书画开始在东北出现,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不久,这些书画珍宝又陆续现身北平(即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这一稀世珍宝。

    《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作,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更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在世界上可与梵高的《鸢尾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几经辗转,到民国初年《游春图》实际上归溥仪所有了。到此时,《游春图》这幅无价之宝已被北平琉璃厂一家古玩店老板穆蟠忱,从长春一家古玩店花很少的银子买下来了。穆蟠忱回到北平找到琉璃厂玉池山房经理马霁川,他们认为这是个发大财的好机会,想暗地设法同沪商联系,悄悄将此画转手洋人,以获巨额之利。

    对于故宫珍宝面临散落损毁的危局,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和华北文法学院文哲系教授的张伯驹是一边痛心,一边关注。一天,张伯驹吃过早点,正和夫人潘素在家里论字说画,忽有人叩门。来人是位中年男子,他向张伯驹夫妇悄悄地报了个信:马霁川他们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张伯驹听了来人的话后,怒不可遏,大声骂道:“马霁川难道你真要成为民族的败类吗?”他心急火燎、不敢耽搁片刻,急忙来到玉池山房,碰到要外出的马霁川。张伯驹便开门见山问道:“马掌柜,听说展子虔的《游春图》尚在你手里?你打算怎么办?”马霁川倒也老实承认正在寻找买主。“你开个价吧!”张伯驹极力淡然地说道。马霁川多年从事文物买卖,尤其精于书画,更兼字画装裱名家,深知《游春图》的价值所存,更知道张伯驹是最好不过的买主,两人可谓知己知彼。马霁川说:“只要你拿得出800两黄金,这无价之宝就归您了。”马接着又说,“我可不敢敲你的竹杠,这《游春图》举世无双,是真正的国宝。这画要是卖给别人,比如换个洋人,少说也得1000两黄金。”张伯驹严厉地说:“马掌柜,你怎么忘记了你是中国人呢!这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谁要是为了多赚几条金子,把它转手卖给洋人,谁就是民族的败类,千古罪人!”据张伯驹所知,马霁川在收购这幅面时所付并不多,现在却叫价800两,明显是虚高之价,根本不可能成交。自己虽也曾家财万贯,但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纵然是倾家荡产,也抵不上此数。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找到著名古文字学家于思泊,一起来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应由院方收购此画,归国家所有,如院方经费不足,他愿意出面周转。不过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同时致函北平古玩商会,不准此画出境。

    张伯驹更加着急,无奈之下决定个人出面赌一把。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先给卖方施加压力,使其不敢轻易把《游春图》卖给外国人,只要留在国内,便可从长计议。于是,他单枪匹马上阵了。张伯驹走遍琉璃厂古玩铺子,到处传话:“《游春图》属于国宝,此画卷万万不能出境。”很快,国宝《游春图》在个人手中待售的消息传遍了北平文化界。

石耘:张伯驹与《游春图》的传奇故事

展子虔《游春图》

  马霁川万没想到《游春图》一事竟闹得满城风雨,再僵持下去恐怕于己不利。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同意由墨宝斋的掌柜马保山作为中间人出面周旋,洽谈《游春图》由张伯驹收购一事。于是,马保山接受张伯驹的邀请,到崇文门外国餐厅赴宴,商谈购买《游春图》之事。马保山被张伯驹维护国家尊严、保护文物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全力以赴玉成此事。马保山立即找到了自己的挚友、琉璃厂崇古斋老板李卓卿,在他们二人的合力疏通下,马霁川、穆蟠忱最终同意要价200两黄金将《游春图》卖给张伯驹,但要港条(港条黄金成色好)。
  当张伯驹最初接到马保山的电话时,曾激动地大声嚷道:“我感谢您,我代表我们的子孙后代谢谢您!”电话一挂,仔细一想,张伯驹又犯愁了。当时,200两黄金绝非一个小数目,对张伯驹来说已力不从心。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用尽,因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表面上家大业大,其实,内里早已困窘了。因此前不久,文物收藏鉴赏家靳伯声为所藏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作跋的范仲淹《道服赞卷》寻找买主。张伯驹一见:此帖是范仲淹为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赞文,也是范仲淹唯一传世手迹。此帖为楷书,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诚得王羲之所书《乐毅论》笔法。卷中宋印鲜艳夺目,北宋文同之跋亦极罕见,张伯驹见此真迹食不甘味。为此张伯驹变卖部分家产又加以举债,以110两黄金才将《道服赞卷》购买到手,因此,手头也日益拮据起来。这一夜,张伯驹久久不能入睡,一是兴奋,二是考虑上哪里弄那么多金条!
  为能尽快得到《游春图》,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思来想去,最后张伯驹决定只好忍痛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房院出售。这是一处豪宅,原为大清太监李莲英私邸,也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家产了。里面有四五个小院子,花草、果树、芍药、牡丹都有,好几个会客厅、长廊,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张伯驹十分喜爱这所宅院,但为了购买《游春图》,张伯驹已顾不上考虑其他了。经过与相邻的北平铺仁大学几经讨价还价,张伯驹忍痛将豪宅易主,最终以2.1万美元出售了。张伯驹又将美元换成20条黄金,因不是港条,成色差,还是凑不够事先商定的黄金两数。怎么办?潘素看到张伯驹真是没办法,她便打开自己不轻易打开的箱子,拿出一包一包的衣服,从箱子底层取出一个包裹,一层一层地打开,缕缕金光闪烁。她用手抚摸着心爱的首饰,看了一会儿,又一层一层地包好,递给丈夫说:“差人去把它卖掉吧。”伯驹忍痛又卖掉了夫人的首饰。到了约好的成交之日,张伯驹、李卓卿同到马保山家办理手续。李卓卿又请来自己的一位会鉴别黄金成色的黄姓亲戚,对金条进行成色鉴别,以试金石验之,因其成色太差,只有足金130多两。最后,张伯驹答应尽快想法补齐,并由马保山担保,李卓卿才亲手将展卷交给了张伯驹,至此,《游春图》才最终为张伯驹所购得。后经几次补交,到补足170两黄金时,历史的时针已指向1949年初,此时北平已和平解放了,新旧交替,社会快速变革,穆蟠忱、马霁川已无暇顾及旧账了,张伯驹这才不再补交黄金了。
  直到1970年的一天,张伯驹在北京见到马保山时,还问当年购画所欠的黄金怎么办。马说:“形势变了,对方完了,我也完了,你也完了,这事全完了。”说完,二人相觑大笑。为答谢马保山,潘素又绘山水画一幅相赠,夫妇还与马合影留念。1980年,张伯驹又书嵌名字对联一副送马保山,再示谢意。其联语是:“宝剑只宜酬烈士,山珍合应供饕夫。”把马保山的名字借谐音嵌入其中,颇具情趣,同时也可以看出张伯驹的天真和书生气。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张伯驹,字丛碧)中曾自述,自己似乎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而收藏有两大要件:“才”和“财”,前者自不必提,张伯驹是愈来愈丰,已具有令人惊叹的鉴赏本领,而后者,已到崩溃的边缘了。
  《游春图》描绘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景。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广阔空间。青山叠翠,湖水融融,士人或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微波粼粼,桃杏初绽,绿草如茵。全图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一片春光明媚。人物、佛寺点缀其间。浓烈的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画图色彩浓丽厚重,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人物、马匹和建筑物也施以红、白等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早期风貌。隋代《游春图》的创作,标志着我国的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绘画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画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的“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启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游春图》境界阔大,气宇轩昂,色彩明丽,这不仅是这幅面的特色,也是早期绿水青山画法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
  《游春图》是长卷,为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朝之间的一位大画家,擅画山水人物,他的山水画成就很大,宋朝的《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画被后世视为“唐画之祖”。这幅画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年代最早的著名画家所绘的卷轴山水画,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真可谓国之重宝,价值连城。
  张伯驹忍痛卖掉弓弦胡同的宅院后,一家人又搬到早年买下的一处住宅名叫承泽园的宅院住下。尽管买下《游春图》是艰辛备尝,但他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以此表达对此件国宝的珍爱。就在展春园里,张伯驹每日里还给自己定了一门功课,就是把他所收藏的书画进行整理编目成书,定名为《丛碧书画录》。
  张伯驹购买《游春图》后月余,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的张群来到北平,闻听此事后即派人找到张伯驹家,转告张群的话说:“愿以500两黄金再把《游春图》从张伯驹手中买走”。听了这位来客的话,张伯驹说:“这位秘书长可真称得上豪富,500两黄金视若等闲,而故宫博物院却连维持正常的业务经费都没有,真是没法比呀!”接着,他非常气愤地告诉来客:“凡经我张伯驹收藏的东西,一概不转卖给别人,不管他是谁!”断然予以拒绝。马霁川闻听此事后,颇感后悔,但木已成舟,也只能是懊悔而已。
  后来,张伯驹因收藏《游春图》,而自号“春游主人”,一直都沉浸在能购得《游春图》这一古之珍宝的喜悦之中。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以原价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自从张伯驹收到《游春图》后,不知有多少人愿出高价求购,他都决不出手。但在这时能毫不犹豫地将这稀世珍宝转让给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非常难得。所以,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称赞张伯驹这是难能可贵的爱国之举。
(责任编辑:C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