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社火也是旧时民间在元宵节时的重要娱乐活动。闹社火也称“舞队”,民间习惯叫“闹红火”,它是一种古老街头造型艺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作品《元朝灯戏图》画的就是临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队,描绘了南宋时期杭州元宵庙会时的场景。
《元朝灯戏图》这幅图里,十三名艺人个个装扮各异,动作诙谐,带有傀儡和戏曲韵味。舞队第一人为领队班首,也是节目主持人。其他演员全部戴假面,或张大嘴嘻笑,或抬腿做单腿跳跃状,或装着扑蝴蝶……最值得注意的是演员们无论做何种动作,都离不开模仿傀儡的态势,其表演都在合着一个鼓点进行。画面正是刹那间的亮相,留下了舞队的真实形象。这幅图被认为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最好写照,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这意味着直到清代这幅图还是皇家珍藏。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明代《上元灯彩图》 绢本设色画卷 25.5厘米×266.6厘米
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主要描绘了明朝中晚期的南京地区在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从全景内容来看,画家描绘的是一次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在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元宵节期间种类丰富的秦淮花灯,更可以在画卷中心看到著名的鳌山巨型彩灯。如今人们熟悉的荷花、菊花、南瓜、鱼虾、蟾蜍、螃蟹等花灯在画卷上应有尽有。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宫灯、走马灯、纱灯和几何造型灯等各式彩灯。
明代《上元灯彩图》 局部
通过《上元灯彩图》可以看出,画面上人们逛街赏花灯、看热闹的同时,纷纷走进店铺欣赏字画,或在摊位上把玩瓷器等。同时,该画卷中描绘有蜡梅、兰花、水仙、细竹、小松等花卉植物,既描绘有配以奇石的盆景,也有销售奇石的摊位,画中的孩子对放置于小盆中五颜六色的雨花石颇感兴趣。这些都是南京民众赏玩花鱼的生活缩影,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明代金陵的社会风俗习尚。
[皇帝元宵行乐图:与民同乐]
元宵节经历了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历程。作为元宵节最初的发起地,历朝历代宫廷对此也非常重视。唐玄宗时,每逢元宵,宫廷中用绢丝扎成二十间高一百五十丈的灯楼,上面悬挂珠玉、金银的穗坠,微风拂动,铮铮有声。除此以外,各地官吏纷纷向皇宫进奉特制的灯饰,各种花灯的设计精美绝伦,让人眼花缭乱。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纵37厘米,横624厘米,佚名绘,绢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