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评论分析 > 正文


品读人民大会堂书法巨作《中华颂》

2014-11-21 15:51:02  滕黎  中华网书画  参与评论()人

 

1艺术家简介

    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张志和创作的《中华颂》走进了重新装饰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这是他第一次创作并书写巨幅作品,高3.72米,长达18米。用14张丈二匹的纸来书写,并由安徽芜湖铁艺大师储金霞女士携十几位弟子将其锻造成为铁艺书法,镶嵌于中央金色大厅内。每字径尺,大放异彩。

 

品读人民大会堂书法巨作《中华颂》

张志和

    在制作的过程中,张志和把要求与标准告诉铁艺师,他说"书法的审美在于,在平面上给人立体感。我要告诉他们书法点画之间是什么关系,穿插的时候该怎么处理。他们按照我的要求体会到了书法的艺术规律和本质,后来都做得很好。"

    "壮哉中华,雄踞东方……"这是张志和撰写《中华颂》的开篇,气势磅礴。他说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么表达,才能写好。他从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王粲的《登楼赋》,南朝江淹的《恨赋》、《别赋》,南北朝庾信的《小园赋》,北宋欧阳修《秋声赋》、一直谈到北宋苏轼的《赤壁赋》等。于二千余年诗词歌赋的积淀中,创作了符合新时代的对祖国的歌颂。他并没有按照古代严格的辞赋格式去写,而是随着时代做了些变化。他字斟句酌的酝酿了一个月,从六百多字,逐渐删减到298个字,每个字都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的份量。

      艺术家简介:

    张志和,河南邓州人。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当代著名学者、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攻读古典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10年起调入故宫博物院,受聘为研究员,专门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及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其书法擅长楷书,是教育部认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写字》(毛笔字,共十册)的范字书写和文字编写者,该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中小学发行。2009年创作并书写的《中华颂》巨幅书法作品,是目前为止,唯一进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书法巨作。所著有《世界上下五千年》、《透视三国演义三大议案》、《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等著作。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2 《中华颂》内容

      《中华颂》内容:

    壮哉中华,雄踞东方。五岳峥嵘,柱立禹甸,携群峰叠苍耸翠;四渎浩荡,横贯九州,纳百川东流入海。丽象美景,展画卷层层无尽;沃野桑田,育斯民生生不息。韶山杜鹃,渠江清流,仰胜迹胸怀激荡;楼宇参差,殿阁巍峨,焕人文举世称奇。放眼望,巨坝出高峡,长桥卧清波;旧时穷乡矗广厦,昔日僻壤接康庄。车水马龙,穿梭于神州大地;箭飞船发,遨游乎玉宇苍穹。更有菽禾飘香,花木争艳,山河处处披锦绣;恰值政通人和,笙歌满衢,人民声声唱和谐。

品读人民大会堂书法巨作《中华颂》

张志和作品《中华颂》

    华夏血脉,源远流长。燧人取火,人猿自此揖别;神农播谷,文明于兹肇始。尧立典章,克明俊德;汤武革命,讲信修睦。春秋百家争鸣,战国雄才辈出。自秦一统,以迄后世,虽有干戈玉帛、兴衰治乱,终归民族融和、骨肉一家。

    人文焕彩,光耀千秋。考学术,则尼父仁义,老子道德,墨卿兼爱,商君法治,古来圣贤先哲,皆志在天下,心忧黎元。论制度,则禹分九州、周成礼乐,旨在四海混一;秦设郡县,唐开科举,实为理政图治。言军旅,则孙武韬略,张良筹策,韩信将兵,诸葛用智,一皆以攻心为上,所求唯不战而胜。称科技,则四大发明,世界领先。更兼张衡制仪,杜康酿酒,冲之推历,道婆纺纱,献智慧之结晶,惠人间以福祉。谈文艺,则屈子骚,司马史,光照日月;韩柳文,李杜诗,誉满人间。羲之书,摩诘画,名传后世。伯牙琴,公孙舞,有口皆碑。道医术,则黄帝经,扁鹊针,仲景论,时珍药。历代无数名医,洵为治病救人。至若张骞往西域,堪称通交壮举;郑和下西洋,实乃和平使命。

    笔墨所列,略举大端。百代风流,何可尽述?

    迨乎近世,列强入侵。金瓯残缺,大地陆沉。赖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亡图存,重整山河。丰功伟业,彪炳千秋。

    今日中华,欣逢盛世。开放、改革、创新,致力科学发展;继承、弘扬、借鉴,构建和谐世界。且看我华夏儿女,放眼未来,大展宏图,和衷共济,共襄盛举,定实现民族之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