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海外游客、海外华人回国探亲旅游增加,带动近现代书画家作品公开市场的形成和第一轮价格增长。也有很多画家应邀出国举办展览销售画作,当代画家作品也可以卖到几百元至上千元。1980年中后期国内出现稍有积累的万元户阶层,极少数人也开始购藏近现代书画家作品,名家字画多在几千元钱,少数上万。但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收藏意识、投资意识和能力。当时最大的市场在我国港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的华人市场。
在海外,1978年9月纽约苏富比尝试推出中国近现代绘画拍卖,有吴昌硕、张大千等人123幅作品,估价多在1000美金左右。香港苏富比1980年5月举办了第一场近现代中国书画专场拍卖。尽管这两场拍卖的成交额都算不上好,纽约一场总成交额才10万美元,但这开启了香港和纽约近现代中国书画上拍的先河,也因此奠定了两地定期举办书画专场拍卖会的基础。苏富比和佳士得采取的商业策略类似,就是在香港拍卖近现代中国书画,在纽约拍卖古代书画。此后香港就成为私人收藏家、行家和相关机构买卖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主流渠道之一。
1980年代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是张大千《荷花》六条屏,出现在1982年6月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这是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1963年从纽约赫希尔·阿德勒画廊(Hirschl&AdlerGalleries)购买,当时张大千是最为著名的华人在世画家。新任《读者文摘》艺术品收藏部主管对当代中国艺术毫无兴趣,决定把这幅画卖掉时甚至还问是否把这组六屏画拆开出售。这件《荷花》巨制吸引了海内外中国书画藏家的极大关注,并最终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7.7万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台湾、新加坡、香港的华人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推动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出现第一次大繁荣,现当代名家作品通过展览、拍卖、私下购买等多种方式流向海外华人藏家/投资者之手。如古玩商张宗宪在嘉德、瀚海的首拍上差不多购买半数齐白石拍品。1990年代后期,内地收藏家/投资家开始兴起,他们在下一个十年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