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苏富比拍卖行在2000-2017(春)梵高作品春秋拍情况来看,总成交额最高的依然是在2013-2015年。其他年份集中在2003-2007年,而从2008年到2012年梵高作品拍卖总额极低。在共计35场拍卖中,有12场拍卖成交额为零,其中春拍为零的有4次,秋拍为零的有8次。由此可以看出,与国际各大拍卖行注重秋拍、期待秋拍有更高成交额的总趋势不同,梵高的作品大多是集中在春拍拍出。2015年春拍、秋拍,2014年秋拍总成交额为分别72,740,000美元,63,892,000美元,61,765,000美元,当然主要依靠的是几幅高成交的作品价格。总成交额比较低的都在十万美元区间。
梵高在世时,好几位叔伯长辈在西欧的售画行业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弟弟西奥是巴黎有名的画商,而梵高却没有在这个行业坚持做下去,更没有在决定绘画后借着他们的关系让自己的画作蜚声鹊起,却是潦倒在这些我们现在称之为丰富而强大的关系中。看来在当时欣赏喜欢他的绘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梵高欢喜的却是当时有钱人放弃的。
当梵高在画店里销售绘画的时候,认为买画的人只有能力挑拣最不可理喻的难看的画。“文森觉得自己卖出去的画都很蹩脚。进店的顾客中,大多数对于他们要买的画一无所知。他们总是出高价买贱货。”他在伦敦古伯画店卖画时,他认为顾客有一种屡试不爽的本能,即在梵高给他们的某个画家的一组作品中,总是能够挑选出来最恶劣的一幅。顾客们能够匆匆一瞥,盖棺定论,拒绝梵高认为的最纯真的作品。 在被房东女儿拒绝求爱后,梵高眼睛里的绘画只有与他的痛苦共情,他才认为是好的。这么看来,梵高在去世前一年卖掉的那幅作品,是不是还不被当时的消费者们欣赏?整个社会缺失这样一种偏好和品味呢?这幅梵高一生中唯一一幅被卖掉的《红葡萄》,简直成了梵高自杀的祭品。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梵高的理由,他生前的暗淡和生后的灿烂,让一个个看者无限唏嘘,进而用热爱来弥补梵高生前极度的不得意和苦难,热爱中带着恣睢的解读,反正梵高已经死了,他的历史已经呈现出静态了,任由活着的人,一个个一代代地理解他们眼中的梵高。
梵高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他承担不了自己的激情,而激情澎湃无处释放。他要找到一个东西,宗教、事件、绘画、人、同道者,将自己的感动、热爱、奉献一并施与,才能够找到一个支撑让自己活下去。他时时刻刻在寻找这样的支撑点,一个接一个,与他的激情一起,耗尽了自己的能量,而激情皴滚在画布上,留下了传奇,使不同时代的看者与画、与画背后的梵高共情、惺惺相惜、情透纸背。
资料来源: Sotheby’s;Christie’s;Wikipedia;Leonard’s Annual Price Index;Encyclopedia of Modern Art Auction Price;A History of the Auction; Currier’s Price Guide to Eu-ropean Artists 1545-1945 at Auction
(上海商学院 窦莉梅 肖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