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和法门寺的恩人
王运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张德勤由衷的敬佩,在他看来,张德勤对上海博物馆的支持,“要说有多少功劳就有多少。”是他提议将第二届全国文物精华展从故宫移师上海博物馆,这也是有意识地提高了上博在全国的知名度。
张德勤对上博精神的认可至今仍让上博人感激。记者高剑平图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在回忆张德勤时也直言,他是上海博物馆的大恩人。当时坊间有种说法,说上博有钱,其经验是外人学习不了的,张德勤却很反对,认为上博的成功在于上博人的精神。
陈克伦告诉记者,其时上海博物馆自身也很困难,向国家文物局借钱坚持改造了绘画、青铜、陶瓷和雕塑四个陈列室,全部采用灯光照明,这在全国是领先的。这种坚持得到了张德勤的认可,1988年他刚上任文物局局长后不久召开第一次全国博物馆馆长座谈会,选址就在上海博物馆。
另一件让上博人感恩的事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建新馆,原本这算是地方项目就没有去北京立项。张德勤知道后,主动邀请当时的汪庆正副馆长去北京向国家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2003年改组为国家发改委)汇报立项,得到计委领导很高的重视,一次性拨给了3000万元。1996年上博建基完成后计委派人来上博视察,很是满意,第二次又拨款3000万元。“现在说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当时建馆还要到处募款的我们来说真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陈克伦说。
同样对张德勤心怀感激的还有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自1987年法门寺文物发掘至今,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和张德勤已经有了28年的交情,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张德勤为陕西文物事业和佛教事业做的第一大贡献就是1988年建立了法门寺博物馆。从法门寺文物到法门寺文化到法门学,张德勤局长将法门寺带向了全国和世界。”
作为1994年11月首批赴台交流的10位全国博物馆馆长之一,韩金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盛况。他回忆说张德勤在祝酒时的讲话提到两岸同根同源,两岸文物应该同保同有共同享用,这番话打动了台湾学界和文博界的心。那次交流有很多令人激动的细节,比如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在看到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周代的青铜簋,而簋的盖子在1949年文物南迁时被落在大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他就说下次来台湾把盖子给带过来。
另外,在张德勤的文物“三同”原则下,台湾的考古专家可以来大陆参与发掘,文物和遗址保护专家也可以来大陆参与研究,学界的大门自此向台湾打开。同时这次行程还沟通了台湾佛教界和大陆的关系,促成了几年以后法门寺文物去台湾展出的盛况。韩金科评价说,那次的破冰之旅,张德勤是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