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斯·库奈里斯《无题》
阿里杰罗·波提《转调不定式动词》
本次展览第一部分囊括了阿里杰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吉赛普·佩诺内(Giuseppe Penone)、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萨尔沃(Salvo)、阿尔多·蒙迪诺(Aldo Mondino),这些“贫穷艺术”一代中传奇艺术家的作品。尽管这些艺术家在创作方法和叙事手法上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创作观却都显示出对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早期艺术的根本性的反思,以及在实际社会文化环境中对艺术实践的再定位和再语境化。经过一段不同形式的精神抽象(spiritual abstraction)和乌托邦式普救论(utopian universalism)洗礼之后,“贫穷艺术”的艺术家们都尝试构思自身对时间、材料、运动、身体、自然,以及对各种文化隐喻,对行为、干预、变革、发展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处理方式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家的角色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上下文具体化。在他们具体质问艺术的能力、潜能和力量时,其核心是他们有意去创造由基本材料构成的一些组合。这些组合并非模仿式地再现某种已存在、可见的现象,而是将各种普遍的能量和具体、即时、物质的不同实际情况可视化,以启发性、诉诸感官的方式揭露出永远变化着的情景。
“超前卫”(Transavantgarde)
桑德罗·基亚《体外射精、利他主义、旅游观光》
米莫·帕拉迪诺 《黑暗中的音乐》
恩佐·库基《流浪汉》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无题》
尼古拉·德·马里亚 《大海》
超前卫艺术可以说是意大利版的新表现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场艺术运动席卷了整个意大利乃至西欧的其他地区。“超前卫”这一名词最早是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提出。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在艺术中追求“革命”导致艺术丧失了它本身的特质,使人难以将艺术与非艺术及生活行为区分开来。特别是继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现成品艺术涌现之后,西方艺术开始演变得荒谬和概念。
当时意大利的现代艺术发生着巨大变化。1979年,奥利瓦发现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包括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恩佐·库基(Enzo Cucchi)、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米莫·帕拉迪诺(Mimmo Paladino)和尼古拉·德·马里亚(Nicola de Maria)。这些艺术家的立场与观念艺术和任何正统的方法相对立。奥利瓦在《艺术快讯》(Flash Art)杂志1979年10月-11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意大利超前卫艺术》的文章,后来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了名为《开放的80年代》(Aperto 80)的展览。在本次展览上,基亚、克莱门特和库基赢得了国际关注,并被冠以“意大利超前卫派三C”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