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人民的报时中心。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后来又在明清时期重建。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3、积水潭
积水潭
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有一水面,名为积水潭,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古今的积水潭不一样,元朝时的积水潭指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共三湖。总水域比上述三个湖大不少。由古今地图对比可以看出,如今的前海与后海的界限银锭桥水道极窄,而当时是非常宽的。现有一条河沟与前海相接(金锭桥)是当时连同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连着京杭大运河的杭州的船都能到积水潭。
4、通惠河玉河遗址
玉河遗址
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元代玉河称为通惠河,2009年5月,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玉河重建过程中,如何做好玉河历史风貌保护,更好体现玉河历史价值,并将之与改善民生完美结合,东城区一直在孜孜探求,为此提出了“应保尽保”的方针。
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自万宁桥起至东不压桥止,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1米左右。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一处曲桥,两处船行栈道和四个挑台,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完整,也为市民前来观景、休闲提供方便。
作为遗址类河道,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部分河段被盖在城市道路与建筑之下,具体线位难以确定。澄清中闸南部为东不压桥。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以前,现为遗址状态。东不压桥整体呈西南、东北向,中间窄、两头宽,桥侧面呈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