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原名刘侃,生于1216年,因曾祖父在金代时任过邢州节度副使,家族定居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1232年,刘秉忠17岁时,进邢台节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书。不久,因不甘于埋没在平庸乏味的文牍工作中,弃职隐居,后拜虚照禅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
《元史·刘秉忠传》说他“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1247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赐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封地。海云禅师闻知刘秉忠“博学多才艺”,把他推荐给忽必烈。刘秉忠的学问得到忽必烈的赏识,留他在身边做了谋士。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治漠南汉地。忽必烈深知,要征服和统治广袤的汉人地区,只靠打打杀杀那一套老办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刘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汉人。这一年,刘秉忠向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纲领性建议。此后,忽必烈受命于1253年征伐云南大理,
于1259年征伐南宋鄂州,刘秉忠都随从出征,并多次劝告忽必烈不要滥杀无辜。
1256年,蒙哥大汗想要选个适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荐了刘秉忠担此重任。刘秉忠选址在恒州滦水之北的龙冈(今内蒙古多伦附近),用了三年时间,建成一座城市,即开平府。这次他展现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后规划营建元大都时,成为忽必烈手下首选的人才。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迁至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