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书画资讯 > 藏趣轶闻 > 正文


梵高笔下最有故事的25幅名画(3)

2016-02-25 10:46:16  壹号收藏网    参与评论()人


围着餐桌而坐的五个农民,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他在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梵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8、鸢尾花

梵高笔下最有故事的25幅名画

《鸢尾花》(Irises)是知名的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之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内。

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赭红,与土壤色系相谐。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9、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

梵高笔下最有故事的25幅名画

《阿尔勒吊桥》是梵高在晚年的时候(相对于他只有三十几岁的寿命而言)住在阿尔勒这个小镇上,画了这个吊桥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春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洗衣妇在河边洗衣服,身旁是绿色的,黄色的小草,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阿尔勒的吊桥在洗衣妇的旁边,在桥的砖上有不下三种色彩,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马车正从桥上走过,马的前蹄还在动,这就是“阿尔勒吊桥”的景色。

1888年2月21日,梵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信中写着:“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那是在蓝色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均远离巴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梵高,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

10、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梵高笔下最有故事的25幅名画

1888年6月,梵高来到离阿尔50公里的圣玛利,这是地中海边的渔村,他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他在499信中告诉提奥,地中海的色彩千变万化,有如鲸鲁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绿色、变成紫色,或变成青色……然而,变化万千的海面虽然美丽而奇幻,却不如形状变化多端、红绿色对比强烈的渔船更能深深打动他的心。他把眼睛所捕获的色彩鲜丽的渔船,清晰地画在前景,省略其他部分来暗示远方,让人感到这是采用了日本版画中扩大空间的手法。在细部的省略与夸张的变形中,则突出了空间上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