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空间泾渭分明,各自主宰着画家的某一段时间,但它们之间又没有边界,组合成了整间画室。
张晓刚的画作,则分散挂在楼上楼下的各个角落。“卖不出去就自己挂着呗。”他打着哈哈。
站在自己“85新潮”时期的作品前,张晓刚觉得他亲身参与的那段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起点”的“艺术运动”并没有结果。
“那都是自发的。起因很简单:你画的东西没人接受。没有展览,没有出版,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你年轻嘛,有冲动,想表达,那怎么办?就想办法自己做展览,或者是自己做成一些小册子,你想跟人交流啊。在交流中间对自己再认识,也是一种宣传。后来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情况,就把它归纳为一个新潮运动。
现在对那段历史的解读都好像是人为的东西,其实很多艺术都是从心里边出来。如果你事先想好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感觉不一样。
‘85新潮’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坚持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把我们原来受的教育里边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东西,慢慢地排除掉,把自己的价值慢慢给建立起来,‘85新潮’对我来讲就这么一个过程。”
他又不免感喟:“80年代、90年代真的是中国最好的年代,那会儿人单纯,而且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你有野心,有很多冲动,想表达,而且不计成本,不计后果,所以那会90年代我觉得是中国创作活力最好的时候,各个领域都是,音乐、电影、艺术、文学、诗歌,都是最好的时候。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我觉得那个时代是没有办法复制的。现在真正开放了,真正所有国际化,其实那个东西相对反而弱了。”
在工作室二楼的楼梯口,悬挂着张晓刚画的最后一幅《大家庭》。这是一幅罕见的全身立像,一男一女并排而立,穿着绿军装,带着《大家庭》典型的照片式的相似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