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谨慎、警惕”,很多张晓刚的朋友这样形容他。
关于张晓刚,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位最早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直生活在中国,在国内创作。在80年代末期的出国潮中,他的同学、好友、妻子纷纷走向西方的时候,张晓刚仍然选择留守在国内。
直到1992年,张晓刚才在好友周春芽的帮助下,第一次前往欧洲。临行前,张晓刚在给毛旭辉的信中写到:“……现在真的要走了,心里才感到是如此复杂而又空空荡荡。不知为何要花这么多钱做如此漫长的流浪……这也许是中国人固有的乡愁……说不清楚,我总是要想到当年咱们在自己命名的‘塞纳河’边喝醉后,互相搀扶着大谈人生的场景。那时虽生活在某种‘幻觉’之中,但却如此地激励着自己,忍辱负重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谈起一直不出国的缘由,张晓刚自己解释:“艺术对我来讲原本就是一个梦,虽然这个梦别人不接受,那无所谓,没关系,我可以自圆其说,我可以生活在一个很纯洁的梦里面……但后来,梦突然就破碎,就开始怀疑自己,你说那个梦它有什么意思呀?它的根基在哪?它的意义在哪?一直到1992年以后,我才想明白:我为什么要逃避呢?你逃离不了你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想在这里边继续做梦的话,你也必须要睁着眼睛做梦。”
在那次欧洲之行中,他遍访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师真迹,有些让他大吃一惊,因为跟图书画册上描述的完全不同。在当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中,他接触到了世界最前卫的艺术创作,摸准了世界当代艺术的脉搏。但他的决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回国。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这样写道:“这里的中国人都劝我留下来,但我的‘根’已经注定拴在了中国。还是认命吧……”
“我准备10月初按计划回国了,继续我的‘地下画家’生涯——我的过去,我的情感基础、价值观等等都在那块土地上,虽然贫穷、肮脏、不尽人意,但这是上天的安排。……在欧洲生活的中国人,大多对生活、对未来已不报什么幻想,而在国内,大家对生活、对未来总有许多追求和设想,更甚者怀着某种理想和信念,含辛茹苦地苦苦追求着什么,这种生活在某种‘幻觉’中的状态,也许正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吧?”
张晓刚1992年回国,1994年画出那些成为时代符号的形象,“冷静又非理性”,“充满幻想又保持住应有的节制”,“真实可怖却又令人感到陌生”,这批画一出现便引起很大反响和长久争议,继而在拍卖市场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这个系列的绘画在海外被称为“血缘.同志”,在国内被称为《血缘.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