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敌国灭,谋臣亡。”以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反观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皇帝和开国元勋的斗争可谓是血迹斑斑。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宋朝开国“杯酒释兵权”等,今天,我们看下明朝建国后,皇帝和功臣的较量。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同志为了将皇权集于自己一手,设立‘锦衣卫’,废除千年丞相制,同时采取流血手段,大杀功臣,于洪武十三年杀丞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六年又杀了功臣蓝玉,并涉及到蓝党、胡党,约4万人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的“胡、蓝党案”。也许有人想问为什么?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皇权。
据《明史》记载,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之间,他几乎把军队中勇武刚强之将和明初的开国功臣屠戮殆尽。其株连之广,手段之烈,可谓亘古未有。
下面我们说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实胡惟庸本没有什么重要功绩。他是定远人,也就是说是朱元璋的老乡,早年曾在元朝做官。龙凤二年,朱元璋到达和州时,他才投奔而来。
洪武六年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了丞相之后,胡惟庸同志自己就飘了,倚仗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所欲为,完全不顾别人的利益,甚至连皇帝朱元璋同志他也不放在眼里,他的这种做法,直接危及皇权的利益,这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允许的。也就是说,胡惟庸犯了朱元璋同志的大忌,触碰了朱元璋的红线,朱元璋对此事早有察觉,为了削弱胡惟庸的势力,防患于未然,便采取了一些措施。洪武十年五月,他召李文忠与李善长共议军国要事,将胡惟庸排斥在外。九月,又将中书省衙署内的‘胡派’官员全部调走。洪武十一年九月,又命令六部所属诸司“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就是说大家有啥事汇报,就不用通过中书省了,直接报道咱这里,从根本上切断上中书省与六部诸司及地方官员的联系,使中书省成了一个空架子,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胡惟庸中书省丞相的权力。
咱胡惟庸丞相也很聪明啊,绝非等闲之辈,他清楚地知道,朱元璋这一招完全是冲他来的,但他绝不是那种轻易臣服的人,不久便与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人策划谋反。
谋反尚在计划中,不料朱元璋同志已先发制人。把胡惟庸等人给逮了,经过一番审讯,朱元璋在《昭示奸党录》中宣布胡惟庸犯有“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谋危社稷,私通日本、蒙古”等多款大罪,罪罪致命,下令赐胡惟庸与陈宁死刑,诛连三族并诛涂节,余党皆连坐而死。也就是说,胡惟庸还在计划谋反,就被朱元璋同志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此案被杀的胡惟庸的党羽共有1.5万余人。
其二便是洪武二十六年因大将军蓝玉专横跋扈,被告谋反,朱元璋同志一听,非常不高兴,前几年打掉胡惟庸,现现在蓝玉又来了?下令,严查,于是又兴起了“蓝玉之狱”。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因胡案被杀。蓝玉担心叶升的同僚把他给招出来,怕被朱元璋治罪,便想先发制人,起兵谋反,于是便与心腹密谋策划,决定在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朱元璋外出时起事。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离蓝玉计划谋反的日子不远,早已有所察觉的锦衣卫特务做好了逮捕蓝玉的准备。二月初八日,蓝玉入朝,立刻被逮捕,10天后就被处死,其家人亦全部被杀,朱元璋又借此机会除掉了功臣、文武大官2万人。
经过“胡、蓝案”,明初的开国功勋除两三位,基本被咱们朱元璋同志消灭了。朱元璋下令将案犯的口供编辑成册,胡惟庸案有《昭示奸党录》,蓝玉案有《逆臣录》。“胡、蓝案”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他和胡、蓝等人一起出生入死时,地位是平等的。但封建政体要求,把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神圣化,而许多功臣大将从心理到行为都没有适应这种剧变。而明初的诸多功臣在平定天下后成为新贵,占有大量田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与皇室统治发生了矛盾。像胡惟庸的“擅权挠政”,蓝玉的“进退自恣”都是封建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为其后代能坐稳江山而考虑的。他当时面临的是太子早死,太孙年幼的情况,恐太孙日后不能驾驭开国骄兵悍将,需要消除有可能威胁后世皇帝的势力。
正是这些因素使他大开杀戒。但是谁能想到,朱元璋死后,允炆继位,朱棣发动‘靖难’允炆又无人可用的窘境,但是不得不说“胡、蓝案”便是绝对皇权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