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关于长平之战,许多人从中知道最多的恐怕就是赵括的“纸上谈兵”。但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真实内容是你了解的那样吗?赵括真是这么无能吗?赵国的失利完全是赵括的责任吗?今天小编带您来详细分析一下。秦赵长平之战的历时和起止时间,学界有三年说、二年说、一年说等不同说法,本文倾向于一年说,即起于公元前260年4月,止于同年9月,历时6个月。传统及不少学者所谓秦将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是显然夸大了的,不足信。赵军长平之败,赵括固难辞其咎,但主要还是赵在综合国力上逊于秦和赵王的昏聩决定的,把赵军的长平之败完全归结为赵括的无能的看法,有失公允。
拟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长平之战的几个疑点作所议论,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和起止时间问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持续时间)和起止时间,一般多谓起于公元前262年,止于公元前260年,凡历时三年之久。如颇具权威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200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两书的《长平之战》条,郭沫若主编之《中国史稿》,白寿彝总主编之《中国通史》,皆取此说。著名战国史研究家杨宽更多次强调,"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
上述诸家说,似皆有所本。以杨宽为代表的历时三年说,其根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所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三年之数既定,接下来须定其起、止两头。把战役的终止点定在公元前260年,根据尚觉充分,因为,《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等书皆把长平之战的终止点定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而起始点的推定,则麻烦多了,因为,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靠材料足以证明长平之战是从何时开打的,人们把它定在公元前262年,多半是为凑足三年之数向上逆推的结果。
《白起传》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于是展开决战。按秦昭王时,秦已采用颛顼历,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编年纪》可资证明。历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初一为元旦,九月已是岁末。"事情是否如此,尚有待于识者作进一步深入之研究。
二、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靠得住吗?
长期以来,史学论著及通俗历史读物多取旧史有关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近年来,怀疑者渐多。下面,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旧史得知,虽有"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四十余万尽杀之"、"杀卒四十五万"、"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及"卒四十余万皆阬之"、"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尽阬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对这类记载,长期以来人们多深信不疑,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旧史所谓长平之役后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全部坑杀了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的,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