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赵长平之败不应归罪赵括一人
一谈到长平之战中赵方的败因,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多亏"廉颇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消耗秦的力量",才造成"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的局面;后来,"赵国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领兵打仗。他一反廉颇坚守的战略,向秦军发动进攻",终遭败绩。有论者更不无惋惜地写道:"兵法空谈家赵括凭他的空谈就断送了四十余万人的生命。"这种把战争失败的责任完全归结为赵括的无能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
实际上,是役赵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赵在综合国力上逊于秦。虽说在战国后期赵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但与强秦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论:"从秦赵两国的国力上看,秦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而赵虽不失为"东方最强国,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但此时的赵国,"政治腐败,经济发展出现失衡,法令不行,已经出现亡国之形"。特别是"赵国的粮食生产远远落后于秦国,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赵国军粮的不济,使赵国在持久战中陷于不利地位,赵孝成王责备廉颇守而不战,就是因为赵国军粮缺乏之故。军粮的缺乏促使赵国急于决战,这使赵国又失去了久劳秦师最终取胜的机会。"所以,"从根本上说,赵国是没有力量与秦国相抗衡的。"
长平之败,赵括自然亦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责任就在于下车伊始便"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并贸然出击,从而招致了赵军的速败,惨败。我这里之所以用"速败"和"惨败"的字样,无非是想说,在当时那样一种局面下,若无外援(合纵攻秦)、内援(增兵),即使仍让廉颇主军,亦不过是两种结局:一是继续困守,坐以待毙;一是组织一次成功的突围,挽救部分赵卒的生命。两种结局,败的形式、程度虽可能有所不同,终归还是一个败字。
总结:自负而又缺乏实际战争历练的赵括,接的是烂摊子,碰的是硬钉子,结局自然很惨,虽壮烈殉国,身后还要被唾骂、讥笑,似乎他是个只会纸上谈兵误国殃民的大草包。在人们长期养成的、浓烈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心理环境中,赵括注定只能是个悲剧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