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基本上是遵循着真实记录古籍史料,存疑处不做修改分别记录的原则。
那么我们先分析史记中,对于长平之战的几处记录。
《史记》秦本记中对于长平之战只有下面这一句。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按理说,这场仗对于秦国是在战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仗,且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为什么只用了这么只言片语就略过了?
其实在看《史记》秦本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觉的到,关于秦国大事要事,均是寥寥数语就结束了。
原因是司马迁是汉朝人。汉朝是推翻秦朝得的天下。作为史官又不能说假话给秦泼脏说,或者说不愿给秦泼脏水。那么就只能少说话,拣一部分真话来说。这就导致了秦本记的不够丰满完整。
再回到长平之战这个话题。秦攻韩上党,上党军民违抗韩王命令降赵。赵发兵抗击秦,相持不下。后来秦派白起出战,破赵,杀赵军四十余万。这在历史上,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关键,在于赵括究竟是不是纸上谈兵,以及这四十余万是不是投降被杀?
继续往下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对于长平之战的记载。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