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霸气的一首词 竟写于苏轼最“落魄”的时候

2020-08-05 17:02:3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苏轼

苏轼

苏轼最霸气的一首词

苏轼最霸气的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突出表现出超旷高远的襟怀,自我的胸襟和抱负,苏轼以自我之口吻,抒自我之情,在词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苏轼的词记录了他的感情经历和心理历程,其词与其诗一样,呈现出士大夫的气质性格。比如,他的这首词,是苏轼最豪放的一首词,仅开头两句,便惊艳了世人!

这首词创作背景很不一般。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写下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在这一年,宋朝爆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以前,没有人会想过苏轼有一天会沦为“鸡犬”,连苏轼自己也没有想到,毕竟,他是文坛领袖,朝中大臣,深得皇帝赏识,连王安石王大人都没办法将他怎样。

可是,也正是过于的自信,令苏轼忘记了,政治斗争向来是残酷无情的。苏轼是一位“浪漫主义和务实主义相结合”的政客,这让他魅力四射,但也让他格格不入。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持变法改革,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拉开帷幕。客观地讲,当时的北宋弊病丛生,确实需要变法,但是苏轼却一直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激进的变法十分不满。苏轼常常在新法实行的时候形诸吟咏,借诗词文章对变法中的弊病进行讽刺,对一部分新派人士进行讥讽。

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雷厉风行,他为了确保变法进行,打压排挤过不少反对派官员。苏轼作诗词讥讽新法,新派中早已有不少人对他不满,想要找他的麻烦。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他看到苏轼的诗稿以后,认为其涉嫌诽谤朝政,于是上呈神宗。

不过,这时主持变法的是王安石,尽管宋神宗对他非常信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宗就对他不设防了。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神宗很在意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平衡,他不会让保守派阻碍到新法的实施,但他同时也不会让朝中失去制衡新派的力量。因此,沈括的弹劾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重视。

神宗对于沈括弹劾的忽视令苏轼更加自信,他坚信神宗会秉持正义,也认为自己应当替百姓说话,抨击新法中的弊端。所以,苏轼继续或明或暗的讥讽新政。可是苏轼不知道的是,随着神宗将王安石罢免,变法主持者已经变为神宗本人,苏轼继续抨击新法,早已经令朝中暗流涌动,只是,单纯的苏轼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诗案爆发,举国震动

元丰二年(1079年),外调多年的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这不过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调任,苏轼也按照惯例,向皇帝进了《湖州谢上表》,但他却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还差点让他丧了命。

这年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李定等人认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在攻击朝政,抨击新法,讥讽皇帝。这次御史台的弹劾没有再石沉大海,神宗震怒,下令御史台抓捕苏轼。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情谊深厚,他得知消息以后,立刻告知苏辙,让他转告苏轼。苏轼得知自己要被抓以后,仓皇无措,他连忙告假,回到家中。可是,前来押解苏轼的皇甫僎态度却十分强硬,没有给苏轼任何面子,直接将他押解回京。

《孔氏谈苑》里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曾经的文坛领袖,如今却沦为“犬鸡”,这令人们无法接受,可是,苏轼的苦难却刚刚开始。在御史台的监狱当中,苏轼被连番审讯,审讯人员将他“有问题”的诗文全部列举出来,问他其中是否蕴含讥讽的内容和含义。更加阴狠的是,这些诗文大多都与苏轼的好友王诜,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等人有关系。

这样一看,御史台的目的昭然若揭,他们是想借这个机会,将旧派的势力一网打尽,至少也要杀一杀司马光等人的锐气,至于苏轼,他们则想将他置于死地。

可是,御史台的证据却少得可怜,他们的所谓“供状”,大多都是构陷,且十分牵强附会,比如监察御史行舒亶根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仔细一看,就可以发现御史台的弹劾很多都是捕风捉影,解释也十分牵强附会,但是这又如何,当他们想要说苏轼的诗文是在讥讽朝政的时候,关在监牢里的苏轼,又能如何辩解呢?更何况,神宗对苏轼,真的起了杀心。

然而,苏轼并非孤立无援,乌台诗案可谓举国震动,不少人都出面营救苏轼。当神宗依旧犹豫不决时,宰相吴充对他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曹太后也替苏轼说话:“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就连已经退居金陵,曾为苏轼政敌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宋史》)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由于苏轼很得民心,他下狱受审以后,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也天天为他焚香念佛,祈祷平安。

众人的营救,加上北宋厚待士大夫的传统,最终令苏轼捡回来一条命,他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束。不过,这场诗案牵连甚广,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南;苏辙由于家庭连带关系,遭受降职处分;司马光等苏轼好友也受到处罚。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场诗案,令他明白官场的残酷,也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一切。苏轼的写作风格在乌台诗案以后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也让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进一步。可能,苏轼苏东坡,本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写诗作词,为民修堤,才是他的归属。

这首词的主题时苏轼在他遭受到政治上的挫败以后,在黄州,俯揽江山美景,缅怀千古英雄人物,反思自己的一生,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境。

苏轼在追求现实处境的超越的同时,有对残酷官僚暗斗的鄙弃,有对仕途生涯的厌倦,有有摆脱名利枷锁的强烈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总的来说,苏轼的词以表现抒发士大夫的情志的创作心里,风格上打破了专门以婉丽柔媚为美的局限,转变为具有多样性的审美风格。气象宏大,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

苏轼的豪放旷达风格,既是他个性的真切表现,也是他清醒的审美追求。

宋朝历史文章

更多 +

梁山好汉中三位女将的最后结局

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而其中除了打虎、劫狱、杀人的男性好汉们之外,还有三位女将,她们虽然并没有像其他好汉那样留下全名,都只是一个“大嫂”“三娘”这样的称呼,但是也是书中同样出彩的几个... [详细]
2020-08-28 11:22:27

梁山好汉戴宗的最后结局

施耐庵所著经典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个人物,戴宗是一百零八个人物中地位比较重要的一个。上梁山之前,他原本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人称戴院长。又因为有甲马奇术,能日行八百里,江湖... [详细]
2020-08-28 11:18:41

潘金莲变千古“淫妇”是施耐庵的错 施耐庵后人替祖先赎罪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在... [详细]
2020-08-24 15:12:40

潘金莲为何出轨西门庆? 在潘金莲眼里西门庆是武松的替身

原标题:潘金莲为何不能“甘于寂寞”恪守妇道?潘金莲一直就是荡妇的代名词,不管人们给予她多少同情和理解,她的形象总是好不起来。比如,你可以愤愤不平说出许多潘金莲的好话,可我要说你是潘... [详细]
2020-08-24 15:09:12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不择手段搏上位,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

潘金莲是《金瓶梅》这部小说一开始就用力描写的、一个美丽而性格特殊的女人。她是个裁缝的女儿,被卖给财主张大户后,因此遭到张大户妻的嫉恨,被转卖给丑陋、虽然忠厚老实但近乎愚蠢的武大。这... [详细]
2020-08-24 14:52:24

潘金莲本贤良淑惠 荡妇骂名系武大郎好友造谣

影视剧中的潘金莲与西门庆明代,确实有武大郎、潘金莲以及西门庆这三人。但历史上真实的三人,和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三人,却截然不同。首先,是关于武大郎。武大郎矮吗?一点也不。非但... [详细]
2020-08-24 11:30:30

不是因为穷,潘金莲不喜欢武大郎有个被忽视的原因

“可以不爱,但别伤害”,潘金莲出轨并杀害亲夫武大郎跳进黄河也洗不白。今天我只想单纯探讨一下:潘金莲为什么不喜欢武大郎。你可能瞬间把脸定格成“微笑”表情:对于如花似玉风情万种的潘金莲... [详细]
2020-08-24 11:30:20

揭秘: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的生活其实是这样的!

潘金莲因《水浒》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按书中所写,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风月的一个。《金瓶梅》这个书名,一说是“金色的瓶子里插着梅花”... [详细]
2020-08-24 11:30:12

武松杀潘金莲前为何要先扯开她胸口的衣裳?

武松杀潘金莲的那段原文是这么写的"说时迟那时快,那妇人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q... [详细]
2020-08-24 10:04:48

揭秘潘金莲的三段爱恋史 为什么说潘金莲其实很可怜

潘金莲三段爱恋史对于潘金莲的美,施耐庵在《水浒传》里是这样描述的:"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 [详细]
2020-08-24 10:02:30

历史真实的潘金莲和武大郎 和小说中的完全不一样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可谓是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历史上真的有潘金莲此人吗?是否如《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那样?潘金莲并非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上确有此人,历史上潘金莲实为善良贤妻... [详细]
2020-08-24 09:53:04

为何南宋的人对王安石评价很低 把王安石和秦桧相提并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史学评论中,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是否定的。如南宋大儒朱熹说王安石变法导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南宋文人罗大经甚至这么评价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 [详细]
2020-08-19 14:21:15

为何说是王安石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史学评论中,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是否定的。如南宋大儒朱熹说王安石变法导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南宋文人罗大经甚至这么评价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 [详细]
2020-08-19 14:16:57

王安石吃了什么东西 让宋仁宗觉得反感 失去了提拔机会

宋仁宗皇帝有一次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为了活跃气氛,仁宗决定每人只发一副渔竿和一盘鱼饵,让大家自己到御池里去钓鱼,然后由皇家的御厨现场服务,现钓现吃。这肯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 [详细]
2020-08-19 14:16:30

因这四个字 王安石丢了状元!但名气反而更大了

北宋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进京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经过主考官们的阅卷,考试成绩很快就出来了:第一名是王安石,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于是礼部就把这份名单递到了宋仁宗的... [详细]
2020-08-19 14:15:44

武松杀嫂前为何要先扯开潘金莲胸口的衣裳?

武松杀潘金莲的那段原文是这么写的"说时迟那时快,那妇人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q... [详细]
2020-08-17 16:21:48

狄青战功赫赫 宋仁宗却将其贬黜 只因听了这个典故

狄青在北宋宋仁宗时期,是战神级的存在。他不但战功赫赫,而且长相极其英俊。据说宋仁宗听说后,为了一睹勇将的风采,甚至派画家专程赶到前线去替帅哥狄青画像,带回来和妃子们一起欣赏,看得很... [详细]
2020-08-10 17:17:43

欧阳修被外甥女指控与己通奸 有人拿出这首艳词当证据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继续提出限制冗官和提高效率,欧阳修作为谏官再度参与其中,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两年后,守旧派占上风,新法又... [详细]
2020-08-05 17:02:38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 [详细]
2020-08-05 17:02:38

苏轼最为经典的十句诗词,每句都是千古绝唱!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 [详细]
2020-08-05 17:02:38

苏轼生平简介

姓名:苏轼

别名:苏子瞻,苏东坡

国籍:中国北宋

民族:汉

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丁丑年)

死亡日期:1101年8月24日

职业: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外文名:Sushi

出生地:四川眉山

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

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

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历代人物

更多 +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

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

项羽

项羽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少年勇武轻

项伯

项伯(?-前192年),名缠,字伯,出生于下相,战

武丁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