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进京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经过主考官们的阅卷,考试成绩很快就出来了:第一名是王安石,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于是礼部就把这份名单递到了宋仁宗的案头。按照宋代录取进士的程序,接下来就该由皇帝亲自阅卷圈定进士名单。因为从理论上说,所有的进士都应该是皇帝亲自录取的,所以进士一向有“天子门生”的说法。一般来说,皇帝大多会尊重主考官的意见,毕竟这份成绩单是经过大宋朝最有学问的人一致认定的。这么说来王安石这个状元基本稳了。但是偏偏在最后这个环节出了点意外,让王安石丢了这个几乎到手的状元。原来,当宋仁宗对照着礼部送来的名单阅卷时,在王安石的试卷中看到一个典故“孺子其朋”,于是心里就很不痛快,当即认为王安石不能当状元。
那么为什么王安石引用了这个典故会引发仁宗皇帝的不快呢?这还得从“孺子其朋”这个典故的出处说起。“孺子其朋”语出《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原本是周公对周成王说:“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一定要和群臣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这是周公以长辈兼辅政大臣的口吻在告诫周成王。你想,当时王安石才21岁,而宋仁宗已经当了20多年的皇帝了,看到这么个小后生以长者的口吻告诫自己,心里自然有一点不痛快。就是宋仁宗这一念之差,王安石的状元丢了。
王安石的状元被否了,按照规则,应由第二名的王珪替补为状元。仁宗皇帝接下来也看了王珪的卷子,觉得没什么问题,王珪可以当状元。但一查王珪的档案,发现他是在职的官员,不能当状元。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有官职的人不能当状元,也就是说在职干部不能当状元,这是条死规定,皇帝也没办法。于是仁宗皇帝又拿起第三名韩绛的卷子来看,看完之后认为韩绛也可以当状元,但是一查,韩绛已经担任殿中丞,也是一名在职的干部,所以韩绛也与状元擦肩而过了。于是仁宗皇帝又看第四名杨寘的试卷,认为这位考生也不错,而且不是在职干部,于是状元就他了。按理说,杨寘排第一后,王安石应该顺延到第二,其他人依次顺延。但是这位仁宗皇帝可能就为图省事,直接将原来的第一名与第四名互相对调了一下,杨寘成了新科状元,而王安石却成为了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