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三国时期他是出了名的儒者、隐士及书法家,他的字和诸葛亮一样,也是“孔明”。胡昭比诸葛亮年长20岁,终生不懈于做官,虽长期隐居深山,但其名声妇孺皆知。他不仅深受百姓爱戴,而且连朝廷的人和造反的人都崇敬他,称他为“贤者”,打仗时都不忘关照这位隐士,相约不去攻打他的居住地。说白了,胡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胡昭原本定居在冀州,曾受到过袁绍的征召,后来隐居山林,又数度受到了曹操的征召。只不过他无意出仕,只喜欢耕读生活,所以终其一生不曾为官。司马懿年少的时候,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或许他本不想出仕的思想,也是受胡昭影响吧。
胡昭得知有人要杀司马懿后,当即跋山涉水,找到周生。在胡昭的劝说下,周生放弃了追杀司马懿之事。《三国志》注引《高士传》曰:“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经历过此事之后,司马懿便彻底抛却了轻狂,学会了低调和隐忍,最终通过蛰伏与一击毙命,赢得了“冢虎”这一称呼。
所以我们不难得知,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隐忍,并非是因为天性,而是吃过大亏之后,长了教训。而成就他“冢虎”之名的人,正是他的亦师亦友的胡昭,毕竟,若非胡昭倾囊相授,他纵使再聪慧,也没有后来的才华与智计;若非胡昭拼死救下了他的性命,他便命殒当场了,根本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或许他的嫡长子和嫡次子,分别被取名为“师”和“昭”,正是为了感恩胡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