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钓鱼山之役。正在围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闻讯撤军返回草原,于1260年在开平府即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权的内外官制,如朝廷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的路、府、州、县等机构编制,均出自刘秉忠之策划。当时还建立了年号为“中统元年”,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国以来首次使用年号。
1264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于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区),并为忽必烈设计了新的年号“至元”。忽必烈言听计从,下诏改当年的“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定燕京为“中都”,令刘秉忠赴燕京规划营建。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于燕京的动机,其实与当年金代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迁都于燕京是颇为类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二是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总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需要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三是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四是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不受旧城约束,刘秉忠决定在金中都故城东北方营造新都城
刘秉忠衔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结果,是决定在金中都故城的东北方,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今北海公园),营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军摧毁,无法利用;二是大宁宫未遭破坏,忽必烈数次前来燕京时,都曾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暂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当年金中都的莲花池和莲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并且著名水利家郭守敬已在1262年着手规划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旧城束缚,能按理想放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