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这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每一个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大将。这“战国四大名将”的排名是怎么来的呢?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有了一个新任务,那便是编撰《千字文》。周兴嗣用了“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句话来描写了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而“用军最精”则表达了周兴嗣对他们四人的军事水准的最高评价。我们不可否认,这四个人的确都是当时战功赫赫的人物,在各自的时代,各自的国家都是数一数二的统帅,用夸张一点的说法来看待,那就是只要出战就没有不胜利的。
白起是秦国秦昭王时期的名将,擅长歼灭战,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上百场,几乎都是胜利的战争。秦昭王时期,有了白起的存在,秦国威震诸侯,诸侯国想要攻打秦国,都会先掂量掂量秦国杀神白起的分量才敢下决定。白起虽然是秦国宗室远亲,但是他的地位都是凭借自己的军功,一级一级给升上来的,没有任何人会怀疑秦国白起的实力。从一个沙场小将,杀了无数的敌人,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先是低级士兵,到小的队长,到小的将军,最后成为秦国名将,乃至战国名将。
王翦也是秦国的名将,他的一生中,为秦国夺下了七十几座城池,相当于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国土。这位将军侍奉了秦国几代君主,为秦国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廉颇是赵国的将军,也是战功无数,可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关于廉颇的事件却不是战功,而是廉颇和赵国上卿蔺相如的故事。廉颇正直率真,犯了错误又敢于承担和改正,品质优良。在赵国的时候,廉颇曾多次率领赵军打败了威名赫赫的秦军,让秦昭王不敢东出攻赵。但是,这位将军最终的结局却不得志,不但没能得到赵国君主的信任,还无法实现自己带领赵军的心愿,最终客死他乡,还是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