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受重用,没有军权
司马懿的发迹始于曹丕登基后,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与曹丕关系很好,后因鼎力协助曹丕登基而受到重用,历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等职,受封安国乡侯。
曹丕虽重用司马懿,却也记得曹操告诫他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之人”,因此对他心存戒备,于公元221年免去其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虽然官职是高了,但手中却没了军权,只负责处理政务。
因此此时的司马懿还是没有造反的实力,当时天下大乱,手中有军权才有话语权。
曹丕短命,仅仅当了六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临终之际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曹叡。公元226年,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手握军权,积攒实力
曹叡在位时,司马懿被改封为舞阳侯,有了军权,开始统兵打战,这期间他南征北战,于新城之战擒斩孟达,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平定辽东……战功赫赫,逐渐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
魏明帝时期的司马懿虽然有了军权,但还处在收买人心,积攒威信的阶段,而且诸葛亮虎视眈眈,多次起兵北伐,他疲于应对,自然无力起兵造反。再者说来,曹叡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反而颇有才能,其他两位辅政大臣也不是“吃素的”,对司马懿多有制衡,所以此时的司马懿依然无力起兵造反,只能继续隐忍。
万事俱备,一举成功
公元239年,明帝驾崩,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奉命辅佐幼主。曹爽此人心胸狭隘,容不下司马懿,因此屡屡排挤打压,司马懿不愿与其正面“硬刚”,表面上不断隐忍退步,实则在暗中筹谋不断,准备给曹爽致命一击!
曹爽狂妄自大,视司马懿的退让为软弱无能,渐渐放松了警惕,公元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随行,带走大批士兵,洛阳城内因而兵力空虚,暗中蛰伏的司马懿看中时机,发动政变,一举斩杀曹爽等人,曹魏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