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真是漂亮的文章,是出于刘秉中的手笔吗?
刘秉忠生于1216年,比忽必烈仅小一岁。当时的北中国,由辽、金两朝的统治已经超过了两百年,刘秉忠的父亲和爷爷,都曾经是金国的官吏。由于家庭有入仕的传统,十七岁的时候时候,刘秉忠也曾进入当局的下级机构做刀笔小吏,算起来这一年该是1233年,而金国被灭也在这一两年间,而此前数年华北地区早已经兵戈不断,可见刘秉忠刚刚参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国的行政序列中,只不过象他这样下级的文官,实在无须对局势负什么责任,专业技术人才,不管怎么改朝换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然而,刘秉忠这个人看来不是凡品,不久以后,他因为不甘心于这份下级文吏的工作,终于弃职到武安山出家为僧了,这时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聪”。1247年,三十岁的僧人子聪,因为游历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不知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他被忽必烈招进了幕府,从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论问题,忽必烈非常喜欢让这些有学问的汉臣给他讲历史掌故,最喜欢听的是讲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国故事。某一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于是指派忽必烈主管漠南汉族地区的军国事务,“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可谓所用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