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力 《网师园》2008 水墨 金箋 38 x 45.5 cm
综观三大宗师的笔墨心象,方方壶、许道宁几乎是无迹可寻,似神仙中人,神迹渺渺,只可意会。而大痴道人一脉则开启明清二代山水画笔墨和现实世界的情景交融。其中笔墨心象的精神诉求自此分道扬镳,前者隐逸于笔墨的烟波浩瀚,后者至今余音绕梁而尾大不掉。
郑力 《拙政园胜处》2008 水墨 金箋 38 x 45.5 cm
笔墨山水的创作,历史以来就有着几条不同的路径,时而交叉,时而分离。在时代的变动中,艺术的形态不可避免会产生更新后的新形式,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论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但对笔墨和时代的关系问题,我也一直沒有放弃双相思考。艺术是一门创造学,这当然是没有异议,但艺术家是否可以一意孤行?历史上的经典名画每读每新,犹如明月照古亦照今。在中国绘画自成体系的笔墨关系中,那无穷变幻总能紧紧攫住中国人审美上的心脉。这种审美上的心理定势应该是千百年以来形成的观念性审视。打破观念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何况外部的颠覆力量往往破坏性高于建设性。所谓“不破不立”,时常也会误导人,立才是破之根本,立足于根源文明的源头,借西风而凤凰涅磐。
郑力 《拙政园》2008 水墨 金箋 38 x 45.5 cm
由于我们正处在被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缺乏对自身文明的过去、当下、未来的自由链接,各种已经发生和将会发生的和自身根源性文明之间的不谐调的种种,让我们在新与旧的问题上陷入过时性和未来性的理解误区。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获得了对未来更多的信心,而另一方面科技层面升级换代推陈出新的思维被格式化后,渐渐也影响到我们回望历史经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