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频道首页 > 艺术家 > 名家专访 > 正文


王志远谈艺术与禅:即而不著,离而不虚(3)

2015-05-20 16:41:17  滕黎  中华网书画  参与评论()人


    破除迷信:客观的讲述历史本身就是正信

王志远著作《三教圣典》之《坛经》

    记者:您曾在各大学院讲授过中国佛教史,并主编出版了《中华佛教二千年》画册,您认为学习佛教历史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王志远: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任何历史都是当下的历史,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这个本身包含一层是说我们对历史的审视,都是和现实密切相关的。当然你从历史去总结,去汲取的东西,肯定是要为现实来服务的,不管直接还是间接,最终都和现实,具体到我们某一个人也是和你的人生道路分不开的。

    所以对佛教的历史来讲,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说要按过去的话叫破除迷信。其实从佛教来讲,一个叫正信一个叫迷信,不是正信就是迷信,破除迷信的最好的办法是去了解历史。不管怎么来说,释迦牟尼是真实的一个人,他有完整的一生,有成佛的一个过程。所谓成佛就是得到一种觉悟,对人生的一种完满的认识,这是不加神话的一个过程。

    如果能够客观的讲述历史本身就是正信,因为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而且中国佛教史在中国还有特殊的意义,就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一开始为了适应中国的土壤就发生了变化。那么哪些地方适应了中国?是怎么变化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所以这整个过程,就使我们对它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回过头来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为什么大乘佛教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中国人就很愿意接受?因为中国人说人人皆可为圣贤,有那么一个基础。那么能成圣当然就能成佛,简单的逻辑排比就能够认识。另外佛教在中国传播把原有的因素扩大了,比如说目连救母,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并没有那么强调孝道。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这个,但是我们中国把这一点在佛教里放大了。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佛教。这个历史过程给我们的启发是,现在我们中国已经往前变化了,佛教是不是还要跟着这个时代走,它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记者:您出版过《三教圣典》系列,曾总结"儒家讲忠孝,佛家将因果,道家讲清净。"您是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三教合一的呢?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的?

    王志远:实际上儒释道一开始就发生了冲突,而冲突本身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过去叫对立统一,如果互相不交锋,那就永远融合不了,他就是在冲突的过程中,最终达到融合。宋代以后三教合一,并不是说这之后就没有儒教、道教、佛教的区别。还是有区别的,这三教并没有融合成一个,而是他们在一些思想方法和理念上,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深远的影响。

    所以三教融合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吸收的过程。而且三教合一这个是什么呢,就是皇权,国家政权。皇帝必须要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我的观点就是,这并不是说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都改了,里面贯穿着谁都不能够违背的爱国爱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根本原则。所以到今天来说中国不管有多少教,最重要一点就是爱国爱教,这在历史上特别是宋代以后这一千年,特别强调这一点的。

    至于说他们各自的地位呢,在1911年之前,国家以儒教为主体,道家和佛教不可能上升到这个地位。在组织形式上,治国按儒家这套走。辛亥革命之后皇帝倒台,孔教一直受到批判,这时的佛教和道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道教在很多地方跟时代脱节比较厉害,还不是太明显。那么佛教已经转变成了现代形式,它从帝王转变为公民的佛教。每个信仰者不再是一个臣子,佛教不再单纯为帝王服务,而是每个独立的个人,独立的公民,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这时恢复到各教独立发展的状态。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个功能各不一样。最根本的体是忠贞爱国,三教合一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