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向都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来形容,如果一定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评价,我认为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毕竟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刘备与诸葛亮在打天下和治国方面,不是所有的观点都一直,也有过分歧。事实上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治国,而且诸葛亮的成就基本都是在刘备死后得来的。如果给诸葛亮换一个东家,蜀国前期的命运改变可能并不大,但是到了后期老一辈都死了蜀国可能也就气数已尽了。
从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对孙权称帝后的《中分天下盟》,两篇作品中的战略思想基本以刘备之死为分界线,贯穿了刘备集团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史。宋室南渡后,刘备的正统地位得到空前强化,跻身于“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之情也成为了千古君臣的楷模。但是,刘备奉《隆中对》为“国策”的行为却掩盖了另一个事实: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倚重事实上是被后人过度夸大了。
诸葛亮的核心地位其实直到刘备病逝、吴蜀联盟重新达成才真正巩固,也就是说,《隆中对》战略奉行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而等诸葛亮真正掌权之时,《隆中对》战略已经变成了《中分天下盟》战略——虽然《中分天下盟》建立在诸葛亮对《隆中对》的修改之上,可以视为《隆中对》的一个“改良版”。
细论诸葛亮的功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外交上和吴抚蛮、内政上明法任贤、军政上治戎北伐。可以看出,这些功绩基本都是在刘备死后才逐渐达成的——在刘备生前,诸葛亮的两大成就一是提出《隆中对》战略,二是建立孙刘联盟,但这二大成就均因关羽失荆州及刘备伐吴而夭折。并非刘备生前诸葛亮不善谋也,实在是当时诸葛亮未受重用。